-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61、“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演义》中这句话里的最后一个“合”指的是( ) A.秦始皇统一六国 B. 汉武帝的大一统 C. 西晋灭吴实现短暂的统一 D.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6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南方战乱少 D.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C D 63、促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 A.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B.江南地区经济的大开发 C.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封建制度的落后 64、下列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点的是( ) ① 中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 ② 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③ 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④ 社会上佛教盛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A D 65、(2013·聊城学业考)右边是小明 同学整理的某皇帝施政政策要点。这 些政策产生的结果应是( ) A.推进大一统格局 B.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C.加快江南经济开发 D.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题干中的五项政策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故选D。 66、(2013·滨州学业考)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A 67、“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名句,此诗最能说明 ( ) A.南朝的寺庙在历史上最多 B.南朝的雨水最大 C.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 D.南朝的寺庙都笼罩在烟雨中 68、下列关于石窟艺术,表述不正确的( ) A.体现了田园诗意境 B.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C.继承了秦汉造型艺术的风格 D.佛教盛行的结果 C A 69、按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下列哪项的存在形式明显不同于其它三项( ) A、三星堆 B、都江堰 C、故宫 D、端午节 D 70、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献帝 D、建立魏国 A 71、下面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战争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B、封建国家分裂,不利于统一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D 72、春秋时期,与“寒食节”“清明节”和“足下”三个典故有关的霸主是( ) A、晋文公 B、齐桓公 C、吴王阖闾 D、越王勾践 A 73、“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等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周王室势力衰微,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B、王位世袭制代替分封制 C、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D、诸侯国纷争,百家争鸣 C 74、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围绕如何治理国家,四家学派的学者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代表当时社会主流的是( ) A、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进行改革,依法治国 D、提倡兼爱非攻,互相友爱 C 75、诸子百家的思想中值得我们利用和借鉴的是( ) ①孔子的“因材施教”和“温故而知新”的教育思想②老子的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③韩非子的改革意识和法治思想④庄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B 76、秦灭六国绝非偶然,下列事件中不同程度上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 ) ①都江堰的修建 ②商鞅变法 ③兴修灵渠 ④长平之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C 77、“腐败”一词的本义是指物质的腐烂、变质。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平淮书》:“京师之钱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材料描绘的是(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皇之治 D、开元盛世 A 78、下列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千秋太史公”作品的是( ) A《论语》 B《史记》 C《伤寒杂病论》 D《水经注》 B 79、《历史辨析》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