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山西省著名中医专家学术经验选粹10柴瑞霭分析报告.doc

山西省著名中医专家学术经验选粹10柴瑞霭分析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柴瑞霭 柴瑞霭(1950~),男,山西万荣人,主任医师,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山西省运城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世界教科文组织专家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山西省政协常委,山西省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山西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委,山西中医学院客座教授,山西省运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山西省运城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曾荣获山西省优秀院长,山西省劳动竞赛三等奖,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劳动模范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伤寒论栀子豉汤类方得吐机理探讨》、《怪病从痰论治》等学术论文60余篇,编著《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柴浩然》一书,其中《经方治疗风水的经验》一论文,在美国召开的“首届国际人体科学大会”上获国际人体生命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先后完成《柴浩然学术思想及诊疗经验继承整理研究》、《骨刺消痛敷治疗258例骨刺增生的临床研究》等五个科研课题,其中主持研究的 《骨刺消痛敷治疗258例骨刺增生的临床研究》被鉴定为山西省科技成果,专家评定:“属国内首创,达国内领先水平”。《肝毒清胶囊对HBsAg转阴的临床研究》、《肺门淋巴结核胶囊的临床研究》、《小儿遗尿帖治疗小儿遗尿临床研究》等科研成果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研制的《骨质增生外敷剂及其制法》获中国发明专利。指导学生完成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论文《柴瑞霭治疗白塞氏综合症验案》、《柴瑞霭辩证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0余篇。 临证体悟 一、人与自然统一 把握整体观念,把人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柴师治病始终把握中医的整体观念,坚持用整体的科学思维方法去治疗疾病,时时遵循中医的自身发展规律。尤其是治疗外感热病,按照四时气候的特点,认真分析天候地气、因时、因地、因人辨证论治,紧紧抓住春季多温、夏季多热、长夏多暑和湿、秋季多燥、冬季多寒,而风贯穿于四时,牢牢掌握由于气候之温、热、暑、湿、燥、凉、寒之不同和结合人体的强弱辨证论治。如春季气候由寒转温,由温渐热,或时有寒热交替。因此这个节令的病多为风温、春温,或初春乍暖还寒亦偶有寒疫。夏季气候由温转热,这个节令的病多为暑温、暑温挟湿、暑兼寒湿。长夏这个节令的特点是暑热和暑湿,这个节令久旱雨少时多暑热,炎热雨多时多暑湿,雨湿较盛时多湿温。秋季气候由热转燥、转凉,或阴雨绵绵,或秋阳过盛。这个季节的病多为伏暑、湿温、秋燥(温燥、凉燥)。冬季气候由凉转寒,或应寒反温。这个季节的病多伤寒、冬温或非时之气而致温疫。柴师认为感受外邪也可因身体的寒热虚实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病证或不同的传变规律,正所谓外因是通过内因起变化的。同一疾病,即使病因相同,也可由于体质的强弱不同、脏腑的阴阳偏盛、性情的刚柔有别,其表现出的症状也多因人而异。如冬季感受风寒,可因体质壮实而成伤寒;可因体质虚弱而成中风;也可因体内多湿而成寒湿。又如湿邪为病,阳虚之体则从寒化,成为寒湿。热盛之体则从热化,成为湿热。并强调治疗上除邪要适时的“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扶正要察清体质偏颇,针对性的补损和调养。同时必需“知常达变”,祛邪务尽,循序复正。 救急性热病,参合天时,注重季节,审时度势,知常达变,善用经方、时方治病,亦喜欢经方之简捷与时方之轻灵同炉共冶,可使出险入夷;柴师凡遇外感病人,即遵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治疗,收到出奇制胜、斩关夺命的效果。如1977年夏会诊一例李姓流行性乙脑,病程四天,高烧不退(体温40℃),身拘无汗,面色潮红,嗜睡明显,时有抽风,神智烦躁,舌红苔白,脉浮弦数,右寸小紧。诊为盛夏炎热,贪凉露宿,而致暑湿挟风,寒束暑闭,迫及心营,方用新加香薷饮合紫雪丹加味(香薷10g、扁豆花12g、厚朴10g、银花20g、连翘15g、羚羊角粉5g冲、钩藤12g、白僵蚕10g、紫雪丹3g冲),一剂热退,转危为安。 二、以脾胃为本 治病以脾胃为本,牢记诊病必先察脾胃的强弱。柴师常遵“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的医训,临床诊病必先察脾胃之强弱,临床治病必先审脾胃之虚实。凡治疗外感热病刻刻顾护胃气胃阴,在使用清热凉散、苦寒攻下时,要求中病即止,不可过用,稍有过度,必伤胃气。如1999年治疗余某伤寒病,诊为湿热胶结。郁阻气机,用黄芩滑石汤加减,待一周后湿热将尽,气机不畅,胃气未复。柴师仅用小剂量薛氏五叶芦根汤加炒谷芽等宣气机,醒胃气,清除余邪。又如2007年春夏之交治李某之疰夏,病因为阴虚,元气不足,脾胃虚弱,柴师只用鲜荷叶、生山药、太子参、肥玉竹、生谷芽、益气健脾,养阴清热,一周即愈。治内科杂证,时时不忘运脾醒胃。如1973年治疗王某脾气虚惫,胃弱不运,十余年不愈,身体消瘦,胃痞纳少,食多则吐,柴师处以炒白术、炒鸡内金,连服半月,病即渐复,时时注意后天脾胃的运化功能。疗内伤杂病,注重脾胃为本,小剂缓投,忌补碍脾,克伐胃气,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三沙市的姑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