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日记(一)
2012/7/1 晴
今天开启暑期德育社会实践之旅,我早早地出发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舟车劳顿,来到了溪南(镇上)。找来一个同学作为向导,顺便坐上他的便车出发前往半月里文化名村。公路旁高树林立,穿梭其中很凉爽,大约二十分钟的车程我们就到了。
今天我的计划是先逛逛这个村子,我们把车子停在村口,徒步进村。远远看去,这个村子已被现代的气息覆盖一大半,公路旁都是近来新建的房子,退去了古城的色彩。
走进村里大约20米看到了一条大卵石铺成的古路,经过岁月的洗礼,石头显得格外的光滑。顺路走进去我看到了宏伟的古代建筑,渐渐寻觅到古城的气息。房子墙体都是用灰黑瓦砖修建的,中间隙缝用白色的石灰填和,在明媚的阳光下,独具特色。这些建筑都是清朝年间修建的,可谓历史悠久了。按照如此规模,便可推知是古代官员的府邸,后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石路巷子不长,我们来到了一个叫古城门的地方,这个不是像县城、紫禁城那样的大城门,门洞宽约两米,中间有一石坎,上面用石板横搭。而石板上面用砖石砌成一个廊道般的走道,估计以前是有人站在上面巡逻把守的。走过这个门,就进入了这个古建筑群里。房屋是依山势而建,成阶梯分布。护坡均有大小相仿的石头砌筑而成,可谓鬼斧神工。
还没等我们仔细观看,发现雷雨将至,我们便驱车往镇上赶。
日记(二)
2012/7/2 晴
昨天初见畲乡,印象深刻,今天我迫不及待的再次前往半月里。今天计划仔细观察半月里古宅的建筑。
经过等车等众多波折,到半月里时已经快九点了。八九点的太阳真是火辣,让人热汗直流。这次没有太多的远远眺望,径直走进古城门。发现有块介绍古城门的宣传板遗落在地,我上前扶起并看了上面的文字。介绍大概如下;
城门(又称寨门)修建于清朝雍正年间。清朝雍正年间,雷文寿公从盐田长岗山迁入半月里后,衍发成族。为抵御强盗入侵。1730年由喜文学好风水的雷志茂公在此修建城墙。门高2.3米,宽1.6米,下铺青石门槛,平时大门敞开,往来自如,如有紧急情况大门紧闭,一防止外贼入侵,城墙上方皆有士兵把守。
城门上已经长了青草,石缝经岁月的洗礼显得很宽。故城门进去后便来到石阶下,石阶旁都砌有围墙。围墙是大块石砌成,墙上有两格砖砌成屋檐壮。每个转弯处都有一个石屋,估计是用来点灯的。石阶很宽敞由三块大石板平铺而上。石阶有一个90度的转弯,路均有石块铺成,不过很平坦,没有丝毫的起伏,古时的工匠真是技艺精湛。站在此地可谓是居高临下,可以看见这个村的大部分地方。靠山的后半部分是古时的建筑风格,虽然有些事土著的墙体,但房屋的设计也独具风格。村的前半部分均为现在的房子,公路穿梭其中而过。
日记(三)
2012/7/3 晴
今天我继续参观半月里的古建筑。还是从古城门走进去,沿石阶而上,一个转弯后迈进了雷世儒的宅邸。房子的厅堂仍然保存玩好,房子前面有天井,中间有一走道。草木已经枯萎,不过可以想像先前的繁华。厅堂的右边的房子已经拆去了,没有了墙体,只剩下几根梁立在那里,一大块空地,可以联想以前的建筑面积之大。
从雷世儒的宅邸侧门走进去就来到了雷氏宗祠。提于清朝道光年间的牌匾上的四个大字依然清晰干劲。祠堂之内供奉着祖先的牌位,在厅中放着一些先人的墓碑,都是用石头凿成的,上面的雕刻仍然清晰,字体清秀。碑上的碑塔很有特色,雕龙栩栩如生。除了这些还摆放这一些石磨,梁底石垫等常见用品。
观看完雷氏宗祠在往左走便来到了雷位进的故居。厅前的墙上的一个大大的福字保存完好,上面还可见先前涂过红漆的痕迹。房梁上也悬有提于清朝道光年间的牌匾,字体浑圆有力。房梁上面的雕花,连接支梁的栓子都做成盘云状,很生动。走进里屋一看,仍然陈列着以前的厨具,农具用品,只是因为很久无人居住的缘故,地板上长满了青苔,湿气很重。走出这里时,我无意间发现这里的门闩全是用厚铁板做成的,足足有一厘米厚,难怪能抵住岁月的锈蚀了。
看完房屋的内部在从外整体观察,可以发现,建筑的风格都差不多,特别是两面侧墙都砌成“几”字形的,都有两个楼梯上楼。建筑注重排水,排水沟的设计很巧妙。看到这里,不禁让我对古代工匠的技艺说折服。
日记(四)
2012/7/4 晴
今天我开始做采访收集资料的工作了没,由于第一次做采访这样的工作,很不习惯。而且面对的都是陌生人,有的还与我有语言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