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昕《15、16世纪自画像中艺术家形象的转变》改后稿解析.doc

孙晓昕《15、16世纪自画像中艺术家形象的转变》改后稿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5、16世纪自画像中艺术家形象的转变 孙晓昕 (南京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大连医科大学 艺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44) 绘画和雕塑在中世纪被视为机械技艺,排斥在自由七艺之外,机械具有吝啬之意,用以形容其职业特征——为了生计不辞劳苦,且收入不稳定。文艺复兴时期个别人士社会地位的提升引发了雕塑家和画家要求全面转变行业地位、提升个人和群体价值的愿望,他们通过大量的自画像来塑造自己的新形象。根据韦氏新国际英语大词典的解释,自画像(self-portrait)应具有以下两点特征:1、由艺术家自己创造;2、由自己创作的体现出性格品质或个性特征的图画。自画像不仅描绘外表,也描绘内心,但是在不同时期,画家塑造的自我形象也截然不同。文艺复兴是自画像的滥觞时期,这一时期的画家的形象也经历了从 “孤独者”到“优雅者”的转变,这种转变也体现了他们社会地位的转变。 一、15世纪到16世纪中期流行的“忧郁”的自画像 15世纪的自画像大多出现在宗教题材的绘画作品中,画家作为目睹宗教奇迹的见证人出现在其中,他们往往面朝观众,作为连接画面与观众的纽带。独立的自画像的数量远不如16世纪中后期多,但它的出现表明了画家自我意识的出现以及伴随其出现的对提高社会地位的渴望。虽然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有艺术家创作自画像的故事流传下来,在中世纪也有手抄本画家把自己的形象留在了抄本书上,但这些都没有体现出自画像的第二点含义,只有到了15世纪,画家们才开始利用自画像刻意塑造“艺术家”的形象。 “忧郁”是画家们塑造的第一个形象,赫伊津哈认为“在当时‘忧郁’一词之下集合了压抑、沉思和想象等诸多意义,……这说明,任何认真的思考都必然使人陷入忧郁的情绪。”历史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最早将忧郁与杰出的“艺术家”联系起来,他认为“所有在哲学、政治、诗歌和其它艺术杰出的人,都是‘忧郁’的。”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建立在医学研究之上的,古希腊学者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认为人体由血液(blood)、粘液(phlegm)、黄胆(yellow bile)和黑胆(black bile)四种体液组成,这四种体液使人们有不同的体质Ficino Marsilio)Saturn)成为了忧郁的象征。忧郁也被视为画家、雕塑家们应有的气质。 在北方画家中,丢勒(Albrecht Dürer)很多自画像的主题就是“忧郁”,在他青年时代的一幅自画像(1492年埃尔兰根自画像)中就显现出来这一特质,画中的艺术家手扶脸庞,眉头微皱,忧虑重重的看向前方,这一时期的丢勒已经离开师傅的画室,开始了“漫游之旅”,这幅自画像显示了年轻画家的自我审视与对未来的焦虑;1493年的《手持特蓟花自画像》被认为是丢勒送给未婚妻的礼物,但是画中的丢勒并没有显示出自己的喜悦,相反,该画的题字“1493年,一切都由上帝的安排”揭示出画家内心的惘然;1507年不来梅的素描画是丢勒给不能亲自拜见的医生的,他面露饱受病患折磨的忧愁,右手指向左边腰部疼痛的地方;同年的一幅裸体自画像中(魏玛),丢勒也显示了自己忧郁的眼神和消瘦的脸庞;同样的风格延续到了1522年的《悲伤男子的自画像》中,只是,他的脸上除了痛苦还有些许的疲惫。 汉斯·巴尔东(Hans Baldung)直接描绘了土星之神,《土星神头像》(或称《忧郁气质》,1516年)就是基于他自画像创作的,他用想象的老年肖像创作了导致艺术家忧郁气质的土星神。在意大利本土,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红色粉笔的自画像(1510年)也展示了自己忧郁、沉思的一面,长发美髯的达芬奇更像是一位博学的智者,他的这个形象也被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用来创作《雅典学院》中柏拉图的形象。 “忧郁”的另一个体现是“殉难”的自画像,画家们把自己的形象设计成了宗教或神话故事中“殉难”者的形象,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将自画像画在了西斯廷天顶壁画《最后的审判》当中,只不过这一次画家不是充当宗教奇迹的目击者,而是被剥皮殉教的使徒巴多罗买(Bartholomew St)Lucas Cranach the Elder)Judith)Holofernes)的故事,他先后四次描绘了这个题材,虽然犹滴的姿态与装扮略有不同,但被割下来的荷罗浮尼的头都是画家的自画像。 艺术家的忧郁情节一方面来自于激烈的行业竞争,因为害怕同行的嫉妒和残害,一些艺术家的行为变得古怪起来,他们担心被投毒或者是黑魔法的伤害。事实证明,这种担心不无道理,确实有艺术家因为同行的嫉妒而失去订件的机会或者是被殴打致死。年轻的米开朗基罗由于在洛伦佐的花园里表现出色而让同行嫉妒;丢勒的信件中提到一些朋友善意地提醒他不要与意大利本土画家在一起吃饭、喝酒,因为“他们中很多人是我的敌人,他们

文档评论(0)

四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