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咏史怀古创作中的“金陵”情结(13.1.16)解析.docVIP

唐宋咏史怀古创作中的“金陵”情结(13.1.16)解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宋咏史怀古创作中的“金陵”情结 摘要: 唐宋诗词中有关“金陵”的作品不胜枚举,而最能体现“金陵”历史沧桑与审美风格的当推咏史怀古类作品。诗人们在缅怀历史遗迹的过程中感慨繁华、哀叹人事、讽谏君王,金陵的兴废更替、盛衰荣辱通过伤悼情怀、历史古迹加以呈现,延伸出特有的金陵情结,在宋元以后文人的金陵题材的作品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展现和延伸。 关键词:悲哀反思繁华情结 一、“金陵”情结与咏史怀古 金陵也称“秣陵”、“建业 ”、“建康”,作为六朝古都四十馀帝三百秋的沧桑政治,使其成为最具创伤性记忆的古都虎踞龙盘的优越地势与江南佳丽地的明秀独特的人文积淀,历来是文人抒怀致慨的触发点。从其发展看,三国开始,孙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以及明、太平天国等先后定都于此,留下辉煌霸业。尤其是六朝时代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繁华盛极一时。值得关注的是,自公元229 至 589 年,六朝古都的几个朝代无一例外的短命,每个王朝时长不足六十年,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世易时移的更迭中,金陵承载了更多兴衰荣辱,成为繁华不再、物是人非的代名词。 王朝急剧变迁的兴衰史,使金陵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咏史怀古中,更易引发文人的。面对六朝遗迹,文人无不慨叹的变迁与消逝,流露出种种关于金陵的复杂感情,在不断的积淀中为一种情怀――金陵情结。情结在心理学上是指观念、情感、意象的综合体,荣格认为情结是一群无意识感觉与信念形成的结。对诗人而言,他们以金陵为题众多咏史怀古作品,是在无数次类似经验的刺激下的积淀在诗人心理结构中的深层记忆,近乎一种集体无意识,每当遇到类似情况就会条件反射式的显现出来。与意义的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有所不同,作品中金陵多是诗人咏史怀古的引发物和寄托物,对金陵的政治认识和情感体悟这种情怀随,包括李白、刘禹锡、许浑、李商隐、吴融、罗隐以及王安石、周邦彦等人都对金陵发出无限伤感与深深追思。 二、金陵情结由唐而宋的演变过程 1、盛唐李白首次在咏史诗中确立金陵题材,展现了独有的金陵情结 以金陵作为描写对象,展现咏史内容的诗早在两晋就已出现,但以金陵为题的咏史怀古诗的发韧却是在盛唐。数百年间,六朝几个王朝更迭变换,朝梁暮陈,留下了石头城燕子矶台城等众多随历史的发展,这些积淀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成为昔日王朝的缩影与见证。 李白怀有经邦济世之志,也喜欢登临漫游古迹。他曾多次去过金陵,对金陵文化以及风物有着深深的认同。作为唐代金陵情结最显著的诗人,涉及咏史怀古的金陵诗歌包括《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月夜金陵怀古》、《金陵新亭》、《金陵歌送别范宣》、《金陵三首》等不仅对金陵昔日风流人物更多的是对历史变迁、人事变化进行思索,流露出繁华不再的伤悼之情。如其《登金陵凤凰台》中,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慨吴宫之秀压江山,而消沉花草,晋代之史传人物,而寂寞衣冠。在十四字中,举千年之江左兴亡,付凭阑一叹。表现对六朝繁华消逝的惋惜之情,历史兴亡通过金陵特有景物的连贯来展现,内涵深厚,发人深省。其《金陵三首》,是咏史诗史上第一组以金陵为题材的组诗。当时安禄山攻陷两京,中原鼎沸。李白作为忧国忧时之士,便借南朝的兴亡以感慨时局。如其二“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空馀后湖月,波上对江洲。”当时户民密集、朱楼耸立的金陵,已变为春草凄凄、古丘荒凉之地。后湖月意象连接古今,把历史与现实叠映起来。昔日繁华与今日之冷落,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引发了的兴亡之感。其《月夜金陵怀古》《金陵白杨十字巷》也传达了相同的情绪。综合看来,李白最早在咏史中给予金陵以关注和展现,具有开创、确立之功吟咏金陵流露出繁华不再的伤悼情怀,成为中晚唐诗人吟咏金陵、反思盛世的先导。 2、中晚唐时期金陵大量出现,金陵情结更加纯熟、深刻 安史之乱后,唐代由盛而衰,国运日下。中唐昔盛今衰的时代氛围与金陵历史的悲情内涵惊人一致,激发了文人的反思伤悼,随着藩镇割据、社会动荡、矛盾突出的晚唐的到来而转向无奈与苍凉。以金陵为题的咏史怀古作品,也因为中晚唐的社稷动荡、王朝衰微而内涵更为深刻,表现更加成熟。中唐最早最深挖掘金陵内涵审美的诗人是刘禹锡。他对金陵情有独钟,在他金陵时,就创作了《金陵五题》和《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分别咏叹被潮水长期冲刷的石头城之女墙,飞入寻找百姓家的燕子、夕阳中的乌衣巷、宫女吟唱的《后庭花》以及变成野草蔓藤的台城,借金陵古迹抒兴亡感慨。《西塞山怀古》更注重抒发历史兴亡之感,表达对时代的感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全诗弥漫的是一种浓烈的伤悼情思:不世功业,一代繁华,最终也会变成令人唏嘘的往事。亲自游历金陵后,《金陵怀古》,辩证地提出了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哲理性思想。与李白相比,刘禹锡在吟咏金陵时,淡去了经世精神,伤悼之情比盛唐更加深刻典型,沉

文档评论(0)

四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