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和隐私权课件详解.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憨教学资源网 私人信息 个人私事 私人领域 2、维护公民隐私权的意义: 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可以 维护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 能够促进社会和谐, 维护社会安定。 3、隐私权的具体内容包括 (P48---50) (1)、个人生活安宁权(私人住宅不受非法侵犯。) (2)、个人信息的控制、保密权 (3)、个人通信内容保密权 (4)、个人对其隐私的正确利用 权 (3)公民有权对个人通信内容保密,对自己的信件、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禁止他人擅自查看、刺探或公开。 (4)个人对其隐私的正确利用权。 1、老师的收入 2、甲同学向老师报告乙同学偷了300元钱 3、个人病情 4、著名影星刘晓庆被有关部门查出她的收入状况,发现她有偷税漏税。 5、我往来的朋友 6、我双休日的安排 7、犯罪嫌疑人的信件往来 小憨教学资源网   小红刚上中学不久,就有同学问她家的电话号码、家庭住址,想到她家玩,有的还好奇地打听她父母是干什么的。由于彼此不熟悉小红没有回答。有的同学便说小红不合群、不开朗。小红知道后很难过,她认为自己没有错,但又说不出道理。   如果你是小红,你会怎么做?你能帮小红讲清道理吗? 家庭收入、电话号码、家庭关系等: 日常生活、社会交往、日记、通信: 书包、住宅、个人行李等: 隐私 1、隐私的内涵:指公民不愿为人所知或不愿公开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包括私人信息、个人私事、 私人领域等。(P46正文)   构成隐私的两个要件: 一为“隐”, 二为“私”。   “隐”及隐藏, 是当事人不愿公开,不愿让他人介入,或不宜公开,他人不宜介入的事情。   “私”及个人之事, 与“公”相对应, 是指纯粹个人的, 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加强保护隐私的意识。但也不能因此矫枉过正,因噎废食,为保护隐私而排斥正常的社会交往。 你有压在心底的小秘密吗? 有人说“好事不背人,背人没好事。” 你压在心底的都是见不得人的丑事吗? “隐私就是丑事”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从隐私的内涵来看,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隐私是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秘密,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个人的很多方面,如电话号码、身高、疾病、收入、与谁交往等,不可将隐私等同于丑事。说隐私是丑事,是对隐私的极大误解,也是没有隐私意识的表现。 人们可能有丑事不愿意别人知晓,因为这些丑事违法、缺德,见不得人,但它不属于隐私,因为它损害了公共利益。 看了这幅漫画你想到了什么? 当自己隐私被人知道时有什么感受? 2、保护隐私的必要性(或意义): (1)、个人独立自由的需要 (2)、自身安宁和安全的需要 (3)、是建设以人为本、崇尚人性与个性的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让自己的心灵有个家的权利   某影视明星的年收入和婚恋情况未经本人同意便被刊登在某晚报上。这位明星阅读报纸后,认为报社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   报纸应不应该在个人的私生活上做文章?   该报刊登的这一文章是否构成侵权?侵犯何种权利? 1、隐私权的含义: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P48正文2第1句) 隐私权的真谛是私生活的自由和安宁,保护生常生活不受干扰,内心世界不被侵扰。 二、让自己的心灵有个家的权利 隐私权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呢?   一天深夜,某地公安派出所以“扫黄打非”为名,在无搜查证的情况下,对某小区住房进行全面搜查。有人认为该派出所的行为是合法的,因为他们有搜查权;有人认为派出所的行为是非法的,因为他们没有依据法定程序搜查。   你同意哪种看法,为什么? (1)个人生活安宁权。公民的住宅属于公民个人的生活领域,未经本人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侵入或非法监听、监视,执法人员不得无视法定程序非法搜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都拘役。司法人员滥用职权,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正确行使搜查权的限制:见P49相关连接   (2)公民有权对个人信息保密,如依法不公开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关系、储蓄密码等,并禁止他人非法搜集、传播和利用自己的私人信息。 个人信息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公开的秘密”,这样的事已屡见不鲜:消费者接受了某项市场调查,就会收到很多莫名其妙的促销广告或“骚扰”电话;在医院就医还没有出院,家里就接到了保健品宣传单;刚买了新房,装潢公司或建材推销商就找上门来。 个人信息被公开却不知到哪里讨说法 谁来保护我的隐私权? 是爱?是侵权?   生活中会有这种现象:未经同意,老师拆看学生的信件;父母拆看子女的信件

文档评论(0)

三沙市的姑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