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戏曲:nbsp;藏剧
nbsp;
nbsp;
nbsp;nbsp;nbsp; 简称“拉姆”,亦名“朗达”是我国西藏自治区藏族戏曲剧种。流行于拉萨何山南、日喀则两个地区以及昌都部分地区。在四川、青海、云南、甘肃藏族居住区也有演出。藏剧在藏语又叫“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大姐)。相传藏剧的最早演员是七个姐妹,剧目又多佛经故事,故取名“阿姐拉姆”(拉姆,即仙女)。但其正规名称应为“堆成”,意即戏剧、音乐、舞蹈的综合艺术。
历史沿革
nbsp;nbsp;nbsp; 关于藏戏的起源,目前有多种说法。有说藏戏的雏形产生于公元八世纪前的白面具藏戏;有说主要起源于公元八世纪的宗教跳神;有说由藏族早期民间说唱和歌舞发展而来。事实上藏剧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藏族发祥时期,而且是多元的。一般来说,藏剧的来源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来自藏族民间歌舞百艺杂技;二是藏族民间说唱艺术;三是宗教仪式和宗教艺术。
nbsp;nbsp;nbsp; 起源之一--民间歌舞。藏族早期民间歌舞百戏中就已开始出现带有戏剧色彩的艺术形式。一些藏史资料对此也曾 有记载。如《西藏王统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松赞干布在颁发《十善法典》时举行的庆祝会上,“令戴面具,歌舞跳跃,或饰嫠牛,或狮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献技。奏大天鼓,弹奏琵琶,还击饶钹,管弦诸乐……如意美妙,十六少女,装饰巧丽,持诸鲜花,酣歌曼舞,尽情欢娱……驰马竞赛……至上法鼓,竭力密敲……”;在桑吉嘉措的藏医著作《亚色》中对民间歌舞的形式也有记载;“在桑耶寺落成典礼上,臣民们进行卓、鲁、协等文艺活动。卓是戴面具的鼓舞;鲁是只唱不舞;协是即唱又舞。” 当时的演员全是僧人,表演时有时配上诵经为伴唱,这就形成了哑剧性的跳神颂佛祈愿的新形式。这种表演形式在乃东县哈鲁岗村至今仍然可以看到。那里还保留着“阿卓”这种古老的大型鼓舞队组织,其领舞师的面具与早期藏戏的白山羊皮面具大致一样,戴面具者的名称也同样叫作“阿若娃”。
nbsp;nbsp;nbsp; 起源之二--民间说唱艺术。早在西藏的苯教时期,被称作“仲”的口头神话、历史传说故事已成为当时西藏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苯教已有专门从事说唱的故事师和歌唱家。在西藏历史中,历代都产生过大量民间故事,这些故事被用民歌、赞词、韵句等形式把人物的话吟唱出来,使故事更加生动感人。这种演唱形式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也是许多民间故事得以流传至今的原因之一。例如产生于十一至十三世纪的藏族民间英雄史诗《格萨尔王》,其说唱性文体受佛教讲唱文学的影响并有所发展,除独白和对话是适宜歌唱的韵文之外,部分故事情节的叙述也改为可歌唱的韵文,而韵文的写法采用的就是民歌体。此外,其他一些说唱形式,如“折嘎”( 意为吉祥的祝愿)、“喇嘛嘛呢”等对藏剧的产生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喇嘛嘛呢”这种说唱艺术,其对藏剧的影响非常之大,藏剧的剧本就是喇嘛嘛呢艺人的说唱故事脚本。说唱艺术的特点还清楚地反映在藏剧表演中。如藏剧演出时有剧情讲解人,他讲到哪里,演员就唱到哪里;讲解人以一种固定的念俑调介绍之后演员才能上场表演。
nbsp;nbsp;nbsp; 起源之三--宗教仪式和宗教艺术。藏史《巴协》中记载;“八世纪时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修建桑耶寺时,莲花生大师为调伏恶鬼所行轨仪中率先应用一种舞蹈”。这种舞蹈就是藏传佛教寺院跳神“多吉嘎羌姆”(金刚舞,简称羌姆)的起源。羌姆是在原始苯教巫师祭祀自然神仪式的基础上,吸收民间土风舞演变而来的新的宗教仪式舞蹈。开始羌姆完全是在寺院里为僧人表演,后来传入民间,僧俗人众均可观看,逐渐成为僧人和俗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具有一定娱乐性的宗教舞蹈。此外,在林芝还有一种与寺院完全无关的“米那羌姆”(俗人跳神),是为引回“村宝”进行驱邪迎祥而创立的民间祭祀舞蹈。其中象征喜庆、幸运和吉祥的男性侍佣神跳的“波梗舞”,也被寺院跳神萨迦寺卓玛颇章“孜玛尔多加”羌姆和藏剧《白玛文巴》所吸收。
nbsp;nbsp;nbsp; 到十四世纪,噶举派(白教)高僧汤东杰布(1385-1464)在云游途中于1430年主持营建了据说是西藏的第一座铁索桥。在建桥过程中,他发现民工中有七个能歌善舞的姐妹(有说七兄妹),遂在白面具戏基础上,吸收佛经中传说和民间传说故事中带有戏剧因素的内容编排表演节目、设计唱腔动作和鼓钹伴奏,指导七姐妹演出,借以宣传宗教,为行善修桥募集资金。七姐妹天生丽质、舞姿轻盈、歌声优美动听,观者以为仙女下凡,赞其为“拉姆”(意仙女)。以后藏戏被称作“拉姆”,亦由此而得名。据《汤东杰布传》载,汤东杰布主持修建的铁桥、木桥数量达上百座,码头渡口也有一百多个。而修建如此之多的桥梁渡口,所需资金除靠其游说化缘所得外,主要靠组织募捐演出来筹集。以后汤东杰布又将经其发展了的白面具戏带回家乡主庙迥?日吾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基于滤波技术的数控系统加减速研究.doc VIP
-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3).ppt VIP
- 505调速器指导书.pdf VIP
- 第1组 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群文阅读课件 30张-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同步单元备课视频+课件+教案.pptx
- 第五讲:卡尔曼滤波.pptx VIP
- 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6部分:铁路平交口》(征求意见稿).doc VIP
- 《病史采集与技巧》课件.ppt VIP
- 不要随便相信陌生人.pptx VIP
- 第一单元第1课《假期视觉笔记》(课件)—2025-2026学年八年级美术上册(湘教版2024).pptx VIP
- 碧云天生物技术BeyotimeBiotechnology.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