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沈阳 民国· 初 小青楼 奉天省议会大楼、省咨议局大楼旧址,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桃源街118号 奉天邮便局旧址现为沈阳市邮政局办公楼 美国花旗银行奉天支行旧址,目前被梅龙镇酒店使用。 东三省官银号旧址,现为中国工商银行沈河区支行使用 英国汇丰银行奉天支行旧址,现为市交通银行使用 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奉天公所旧址,现为沈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使用 * * * 盛京 沈阳 清帝国发源地 Part 1 古都,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城市存在。它的诞生,虽然发生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刻,但同时也需要一个长期孕育、发展的过程。就清朝盛京而言,它发生的特定历史时刻,从历史积淀和自然条件的角度讲,沈阳在东北优越的地理形势,此前沈阳城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积淀,特别是后金王朝最后的都城和清王朝开国京师的经历,是其成为古都不可缺少的前提。 一、盛京成为都城的自然与历史条件 任何一座城市如果能够成为一个地区的中心城市,一定有它的先天条件。这些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积淀等。 (一)沈阳的自然环境 沈阳,是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居住的地方。总的说来,沈阳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其日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正如《大清一统志》所说:“盛京形势崇高,水土深厚。长白峙其东;醫闾拱其西;沧溟鸭绿绕其前;混同黑水縈其后。山川环卫,原隰沃饶。洵所谓天地之奥区也。天作地藏,自开闢以来,以待圣人。”又如《盛京通志》所说:“盛京沧海朝宗,白山拱峙。浑河绕其西南,混同环其东北。缔造鸿规,实基于此。” 具体而言,沈阳的自然环境如下: 从地理位置上看,沈阳位于辽宁省中部偏东,在地理上位于东北大平原,长白山脉,大、小兴安岭和渤海、黄海的中枢位置。南距渤海湾140公里,东南距黄海海岸约200公里。具有倚山面水,背高望远,远可攻、近可守的地理大势。广袤的平原使沈阳城视野开阔,物产丰富;起伏的丘陵又使这座城市凭添了几分坚实感和安全感,因此俗语中有“铁打的沈阳”之称。沈阳市区地势平坦,少有起伏,平均海拔45米左右。适宜人类居住与城市建设。 较适宜的气候和水资源则是其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沈阳地区的河流主要属辽河、浑河两大水系,西部还有独立的小水系——绕阳河水系。今天流经沈阳市内的河流,是本世纪人工开挖的。在清陪都时期,它们还不存在。沈阳地处亚欧大陆的东部,属中纬度地区,全年平均气温在7.5℃,年降水量为750毫米,属温带季风型气候。 总之,沈阳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在东北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悠久的历史 比较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并不一定能使每一个城市都成为都城或陪都。成为中心城市特别是都城,长期的人文历史积淀与特定的历史机遇也是十分重要的。 1.从石器时代到明朝末年 沈阳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晚期。早在7200年前,这里就有了正处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人类群体。他们在这里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1973年在沈阳北陵附近发现的新乐文化遗址,表明沈阳以及东北的广大地区同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一样,曾经历过漫长的原始社会。沈阳人的先辈们,一直生存繁衍在这块土地上。在这里,他们告别了野蛮和蒙昧;在这里,他们迎来了人类文明社会的曙光。 除沈阳本身的原始文明积淀外,沈阳周围的辽河流域地区,金牛山文化、红山文化等环绕周围,形成了辽河流域原始文明圈。这一方面说明沈阳原始文明不是孤立的存在;另一方面说明沈阳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具有良好的区域条件。 从夏、商到明,沈阳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大约距今4100~3100多年前,在我国中原地区,相继建立了奴隶制的夏、商王朝。东北地属幽、营二州,周代(约公元前11世纪)以前,沈阳作为原始村落出现在营州的版图上。汉代在这里设置了高显、侯城(也有人写作“候城”)二县。两县的建立,使沈阳一改过去普通村落的旧貌,变成了置有军政设施的边远重镇。元代,依元政区建制正式在今天的沈阳设立“沈阳路”,这是“沈阳”这一名词的第一次出现。沈阳路辖乐邦、章义、辽滨、进城四县。 据文献及考古资料,公元前300年,战国时期燕国派大将秦开击退东胡人,筑长城、建哨所,在今沈阳老城建立军戎之城,名为“候城”,此为沈阳建城之始。候城为夯土方城,城垣周长960米,面积5.76万平方米,南北城墙各设一城门,城外有护城河。城内设有官署,驻军及军属,平时耕垦,防守助战。候城前后存在500多年,从燕、秦、两汉至东晋末毁于战火 辽太祖初年,契丹族人进入辽东,在候城地带重修方形土城,改城名为“沈州”。其后,辽太宗开始扩建方城,在土城内开辟十字交叉大道,今沈阳故宫院内东北角即交叉大道中心。中心设有中心庙,通达四方城门,并在城内外兴修了佛塔、寺庙,增建民居店肆,沈州成为一座交通发达繁荣的城市。沈州后于金末毁于战火。 公元136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