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论犯罪与刑罚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犯罪与刑罚》笔记 第一章 刑罚的起源[行云子1] 离群索居的人们被连续的战争状态弄得筋疲力尽,也无力享受那种由于朝不保夕而变得空有其名的自由……。人们牺牲了一部分自由是为了平安无扰地享受剩下的那份自由。为了切身利益而牺牲的这一份份自由总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国家的君权。君主就是这一份份自由的合法保存着和管理者。 人们需要易感触的力量(motivi sensibili)来阻止个人专横的心灵把社会的法律重新沦入古时的混乱之中。这种易感触的力量,就是对触犯法律者所规定的刑罚。 第二章惩罚权 孟德斯鸠:任何超越绝对必要性的刑罚都是暴虐的。 道德的政治结果要以人类感情为基础。 人们割让自己的一部分交给公共保存的自由要尽量少些,只要足以让别人保护自己就行了。这一份份最少量自由的结晶形成惩罚权。 第三章 结论 第一个结论:只有法律才能为犯罪规定刑罚。[行云子2] 第二个结论:社会通过一项实质上是互尽义务的契约,同各个成员联系在一起。 第三个结论:严酷的刑罚违背了开明理性所萌发的善良美德,也违背了公正和社会契约的本质。 第四章对法律的解释 第四个结论:刑事法官根本没有解释刑事法律的权力。 法官唯一的使命就是判定公民的行为是否符合成文法律。 第五章 法律的含混性 法律是用一种人民所不了解的语言写成的,这就使人民处于对少数法律解释者的依赖地位。 了解和掌握神圣法典的人越多,犯罪就会越少。因为,对刑罚的无知和刑罚的捉摸不定,无疑会帮助欲望强词夺理。 第六章 刑罚与犯罪相对称[行云子3] 犯罪对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们犯罪的力量越强,制止人们犯罪的手段就应该越强有力。 第七章 衡量犯罪的标尺[行云子4] 衡量犯罪的唯一和真正的标尺是对国家造成的损害。 第八章 犯罪的分类 有些犯罪直接地毁伤社会或社会的代表;有些犯罪从生命、财产或者名誉上侵犯公民的个人安全;还有一些犯罪则属于同公共利益要求每个公民应做和不应做的事情相违背的行为。 每个公民都应当有权做一切不违背法律的事情,除了其行为本身可能造成的后果外,不用担心会遇到其他麻烦。……这是一项神圣的信条,舍此就不会有一个正当的社会……。这一信条培养着生机勃勃的自由心灵和开明头脑。它为了使人们变得善良,赋予他们一种无所畏惧的美德,而不是逆来顺受者所特有的委曲求全的美德。 第九章关于名誉 名誉是那些专制已被削弱的君主制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向自然状态的一时回复和对古老平等的掌管着的回忆。 第十章决斗 由于他人的敬重成为必不可少的需要,因而出现了私人决斗,它恰恰根植于法律的无政府状态。 这种习俗的基础在于某些人宁死不远丧失名誉。 预防这种犯罪的最好办法就是惩罚名誉侵犯者;同时宣布被迫起来维护声誉的人是无罪的。 第十一章关于公共秩序 第三类犯罪,就是那些扰乱公共秩序和公民安宁的犯罪行为。例如,在被指定进行贸易和公民来往的公共街道上喧闹和豪宴狂饮;想好奇的群众发表容易激起他们欲望的狂热说教,助长这种欲望的使听众的剧集和梦寐怪癖的热情,而不是清醒、平静的理性,这种理性从部队一大群人起作用。 有效防止人民欲望聚合的方法:在夜间公费照明;在城市的各条街道排进卫队;进行通俗和道德的宗教演讲,保护教堂的安宁及其神圣秩序;在国家的机会上,在会议上,在那些体现着军权的地方,呼吁人们维护私人和公共的利益。 第十二章 刑罚的目的[行云子5] 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组织罪犯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 第十三章 证人 一切有理智的人都可以作为证人。衡量这种人可信程度的真正尺度,仅仅在于说真话或不说真话同他的利害关系。 证人的可信程度应该随着他与罪犯间存在的仇恨、友谊和其他密切关系而降低。 犯罪越是残酷,或者情节越是难以置信,证人的可信程度就越是明显地降低。 最后,当有些证人把别人讲的话指为犯罪时,证人的可信程度几乎等于零。 第十四章 犯罪嫌疑和审判形式 衡量犯罪嫌疑的可靠性的一般公式:如果某一事件的各个证据是相互依赖的,即各种嫌疑只能相互证明,那么,援引的证据越多,该事件的或然性就越小[行云子6] ;如果某一事件的各个证据是相互独立的,即各个嫌疑被单个地证实,那么,援引的证据越多,该事件的或然性就越大。 证实犯罪的证据,可以分为完全的(排除无罪可能性的)和不完全的。 优秀的法律应当为主要法官配置一些随机产生的而不是选举产生的陪审官,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感情作出判断的无知,较之根据见解作出判断的学识要更可靠一些。 在根据结论作出裁判时,只要求朴实的良知;而一个总是期望发现罪犯同时又落入学识所形成的认为窠臼的法官,他的知识却比较容易导致谬误。 每个人都应有同他地位同等的人来裁判。走运者看待不幸者的优越感,下等人看待上等人的嫉恨心,都不能使人胜任这种裁判。然而,当犯罪侵害的是第三者时,法官就应该一半是与罪犯地位同等的人,一半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钱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