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说 董仲舒认为天是创造、支配一切的神,自然界的变化与统治者施行仁德刑罚等社会人事都是天有目的的安排,是天意的体现。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郊语》 “臣闻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汉书· 董仲舒传》 董仲舒还从人的形体、感情和意识等方面论证了天与人是相适应的。 人的结构与天地偶合。 成人有骨360节,与一年之月数相副;栖内有五脏,与五行相副;外有四肢,与四季相副.——《人副天数》 “人生有喜怒哀乐之容,春夏秋冬类也。” “人之性情,有由天者矣。”—《为人者天》 董仲舒将仁义、伦理等因素与阴阳五行结合,提出了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 (三)性三品说 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 。 “圣人之性” 受命于天,近于全善,是上品;“斗筲之性”暝于未觉,近于全恶,是下品;“中民之性”,可善可恶。中人之性,“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强调后天的教育对人或为善或为恶的决定作用,认为即使恶者,也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 ,进而得出人之善恶“亦在于教,不独在性”的结论。 三、正统法律思想之内容 (一)“春秋大一统” 董仲舒认为孔子作春秋就是为汉朝立法而用,故将《春秋》推为至尊,看成治国理民的法典,凡遇到政治、法律等一切疑难问题,都从《春秋》中找答案,并从理论上加以论证,被称为春秋法统说。 ⒈“大一统”思想 要求统一,以君主为绝对权威,主张一切权力要集中到汉武帝手中。 ⒉除秦弊政,实行“更化” 从秦的弊政中吸取教训,提出“更化论”,用仁、义、礼、智、信“五道之长”调整治国策略,进行“更化”,制定出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长远利益的政策。 ⒊“罢黜百家”,统一思想 董仲舒认为要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加强对民众的思想统治,于是提出了以儒家思想统治其他各家的主张,就是通常所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君权神授” 董仲舒为了神化皇权,进一步对法自君出作了神学的论证。君主的统治是顺乎天意的,是合法的,全体臣民必须服从,否则就违反“天意”,会受到天罚。 为了维护皇权,确保君主的权力及其人身的绝对安全,历代封建王朝都从立法方面作了严格的规定。如汉代规定了谋反、谋大逆、大不敬等罪名。 (三)德主刑辅 董仲舒重视吸取秦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教化,在强调教化的同时,也重视刑罚的作用。不过董仲舒主张以德为主,以刑为辅,先德后刑。董仲舒的这些主张,是先秦儒家“德主刑辅”、“宽猛相济”思想的延续。不同之处,是他把“德主刑辅”说置于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的基础之上。他还把这种阴阳五行说和他的人性论捏合在一起,用来论证德主刑辅说。 (四)维护“三纲” 董仲舒根据儒家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仁义道德思想,以及“阳尊阴卑”的神学理论,提出了一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三纲五常”论。“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父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的核心是维护和巩固君主的权力,它通过调整封建社会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 (五)“春秋决狱”,礼律融合 所谓“春秋决狱”是指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主要是《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判案根据的司法活动。 “春秋决狱”的基本精神是“原心定罪”,指根据人的主观动机、意图、愿望来确定其是否有罪。 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以儒为主,儒法合流的特点,他的“春秋决狱”集中体现了礼律融合的趋势。董仲舒以经义决狱,以经代律使儒家思想在法律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从而奠定了礼律融合的基础。 但“春秋决狱”片面强调犯罪动机,以儒家的经义附会法律,为封建酷吏的司法专横和任意出入人罪开了方便之门。 第二节 儒家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 (朱熹的理学法律思想)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翁、晦庵,云谷老人、沧州遁叟等。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后居福建建阳。十九岁进士及第,仕至宝文阁待制。他是南宋著名理学家,世称“朱子”。其秉性刚直,著述宏富。明陶宗仪《书史会要》:“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不啻兴圭壁。” 一、“法者,天下之理” 朱熹认为,礼法是理在人间的体现,是永恒不变的,谁要违反礼法,谁就是违犯天理,大逆不道,罪不容诛。 “天下之物, 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所当然之则, 所谓理也。” —《 四书或问·大学或问 》 “理皆同出一原, 但所居之位不同, 则其理之用不一, 如为君须仁, 为臣须敬, 为子须孝, 为父须慈。物物各其此理, 而物物各异其用, 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 》 理又称太极、道,先秦诸子已经对理有所述及,主要是用来说明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