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制剂新剂型和新技术PPT.ppt
主要内容 一、概述 1.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 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而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 微针(micro-needle)是指直径几十微米、长度100~1000um 的针状结构。由微针组成的微针阵列是一种较新的通过皮肤给药途径,它不仅能够刺穿皮肤上层组织创造出允许药物大分子甚至药物颗粒直接传入皮下的微米尺寸通道,而且由于不触及神经末梢,没有疼痛及破坏性皮肤损伤,因此通过微针皮肤给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商业实用价值。 二、微针的透皮促进机制 三、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四、复合技术 五、结语 *CPU * CPU *CPU * CPU *CPU * CPU *CPU * CPU 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 微针技术在经皮给药中的应用 学号:104753121090 姓名:井源博 专业:药剂学 概述 微针的透皮促渗机制 促进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1 2 3 4 5 复合技术 结语 避免因口服给药而产生的肠胃内消化酶对药物的分解、破坏作用和肝脏的“首过效应”避免因静脉注射而引起的痛楚和感染; 通过控制药剂输送的速率, 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增加疗效; 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胃肠道反应; 随时可中断给药改善患者的顺应性等; 与传统的给药方式相比,透皮给药有许多优点: 然而,由于皮肤(特别是角质层)严重阻碍药物的透皮吸收,即便在各种促渗剂的作用下,也仅能使部分小分子药物穿过皮肤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大多数药物,尤其是蛋白类大分子药物,即便是一些剂量低、疗效高的药物,透皮渗透速度也难以满足治疗的需要。因此,皮肤尤其是角质层成为开发透皮给药制剂的重大障碍,相关研究多,但产品少。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诸多物理透皮技术不断涌现,其中微针阵列技术为经皮给药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缺点: 微针的促渗机制与其他物理促渗方法不同,它无需打乱皮肤角质层脂质的有序排列,而是在角质层上造成事实上的通道, 这种通道是可见的, 垂直于皮肤的。说明微针是利用在皮肤角质层产生的微小孔道来增加药物的经皮吸收。 图1微针刺入皮肤过程中皮肤的变形和破坏 对微针刺入皮肤数值进行模拟,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形象地揭示了微针刺入皮肤过程中微针与皮肤的相互作用机制。 图1(a)~(d)所示为微针的整个刺入过程。微针顶端半径30μm,长度为720μm,针壁角60°,微针以1.1mm/s的速度刺入皮肤,随着微针向下移动,微针与皮肤接触,当皮肤中与微针针尖接触的单元受力达到所定义的失效准则时,单元失效并被删除,相邻接点被分开,微针即刺破皮肤表面,刺入皮肤。图1(e)~(h)是与图1(a)~(d)所对应的微针刺入皮肤过程中皮肤的变形和破坏。发现当微针向下移动位移(d)为198μm时,微针刺破皮肤表面。图1(e)(d=0μm)表示皮肤变形前状态,此时微针针尖刚要开始接触皮肤表面。图1(f)(d=8.8μm)显示微针与皮肤表面接触后,皮肤开始弯曲变形,此时针尖尚未刺破皮肤表面。图1(g)(d=220μm)和图1(h)(d=352μm)则显示的是微针刺破皮肤表面以后,随着微针继续刺入皮肤,皮肤的变形和破坏。他们进行的数值模拟比较准确地反映微针刺入皮肤过程中皮肤的变形和破坏。 1.微针的长度: 皮肤的角质层厚约10~20μm,是一层死组织,没有血管和神经,却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障碍;表皮层位于外皮下约50~100μm处,含有少量活细胞及神经,不含血管;更深处的真皮中含有大量的活细胞、神经及血管。设计的微针长度应能刺入皮肤达到治疗作用又不触及神经组织以避免产生疼痛,所以微针的长度影响药物的经皮吸收。 微针的长度还没有统一标准,文献所报道长度一般在100~2000μm。 2.微针的形状: 设计3种针形微针(图 2):三角形微针、梯形微针和矛形微针,并研究各种针形微针对模型药物鬼臼毒素的促渗能力。实验结果显示不同针形微针所引起的鬼臼毒素在皮肤中的滞留量有显著差异,对鬼臼毒素的促渗能力按三角形、梯形、矛形依次增强。药物透皮吸收跟微针横截面积的大小有关:横截面积越大,所受阻力越大,因此刺入皮肤的有效深度越短,对皮肤造成的微孔孔径较小,药物透过率越小。 图2.三角形、梯形、矛形微针阵列 研究星形硅微针阵列(图 3)对于不同油水分配系数化学药物的体外透皮传递的影响。对吲哚美辛、酮洛芬、美索巴莫、更昔洛韦4种化学药物经微针穿刺小鼠腹部皮肤后的体外透皮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星形硅微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