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化学史话解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化学史话C60的发现 除金刚石、石墨外,近年来,科学家们又发现了一些以新的单质形态存在的碳,其中比较重要的是1985年发现的C60。C60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目前,人们对C60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将C60应用于超导体、材料科学等领域的探索正在不断地深入。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如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合作,已成功地研制出了金属掺杂C60的超导体。可以说,C60的发现,对于碳化学甚至整个化学领域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C60结构示意图 图1凯库勒提出的苯分子的几种结构式 有人曾用6只小猴子形象地表示苯分子的结构,如图2。 图2德国化学家凯库勒6只小猴组成的苯分子示意图 关于凯库勒悟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的经过,一直是化学史上的一个趣闻。据他自己说这来自于一个梦。那是他在比利时的根特大学任教时,一天夜晚,他在书房中打起了瞌睡,眼前又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忽见一蛇抓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他像触电般地猛醒过来,整理苯环结构的假说,又忙了一夜。对此,凯库勒说:“我们应该会做梦!......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真理,......但不要在清醒的理智检验之前,就宣布我们的梦。” 应该指出的是,凯库勒能够从梦中得到启发,成功地提出重要的结构学说,并不是偶然的。这是由于他善于独立思考,平时总是冥思苦想有关的原子、分子、结构等问题,才会梦其所思;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化合价的真正意义,善于捕捉直觉形象;加之以事实为依据,以严肃的科学态度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探讨,这一切都为他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 玻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 是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曾获得诺贝尔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玻尔被迫离开将要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决定将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一种溶液里,装于玻璃瓶中,然后将它放在柜面上。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那瓶溶有奖章的溶液就在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这是一个多么聪明的办法啊!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奖章。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无穷的智慧。 那么,玻尔是用什么溶液使金质奖章溶解呢?原来他用的溶液叫王水。王水是浓硝酸和浓盐酸按1:3的体积比配制成的的混和溶液。 由于王水中含有硝酸。氯气和氯化亚硝酰等一系列强氧化剂,同时还有高浓度的氯离子。因此,王水的氧化能力比硝酸强,不溶于硝酸的金,却可以溶解在王水中。 这是因为高浓度的氯离子与金离子形成稳定的络离子[AuCl4]-,从而使金的标准电极电位减少,有利于反应向金溶解的方向进行,而使金溶解。 荷兰保罗·克鲁岑(PaulCrutzen),美国马里奥·莫利纳(MarioMolina)和舍伍德·罗兰(F.sherwoodRowland)由于在大气层化学,尤其是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的研究方面作出的杰出的贡献,而被授于199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保罗·克鲁岑1933年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市,1973年获斯德哥尔摩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和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现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教授。马里奥·莫利纳1943年生于墨西哥的墨西哥市,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化学博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大气和行星科学系教授。舍伍德·罗兰1927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特拉华市,1952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美国文理科学院和国家科学院院土,现任加利福厄亚大学化学系教授。 臭氧层-生物圈的阿基里斯脚踵 环绕地球的大气中含有少量的臭氧,若将大气中所有的臭氧压缩到相当于地球表面的大气压力,则臭氧层只有3mm厚,虽然臭氧的存在量很小,但它对地球上的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和氧气一起能够吸收由太阳辐射的大部分紫外线,使它们不能到达地球表面。一旦失去了臭氧层的保护,将导致皮肤癌和白内障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甚至动植物将无法生存。因此,了解调节臭氧含量的过程显得非常重要。 保罗·克鲁岑、马里奥·莫利纳和舍伍德·罗兰在解释大气中臭氧如何通过化学过程形成和分解方面率先作出了贡献。他们的研究表明,臭氧层对人为释放的某些化合物极为敏感。稀薄的臭氧层最可能受到严重破坏,它是生物圈唯一致命的弱点。大自然变暖倾向已证实了这一点。这三位科学家通过阐明影响臭氧层厚度的化学机理,从而为解决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开创了新纪元。 该理论怎样形成? 大气中氧分子在紫外线作用下,先分解成氧原子,接着再和氧分子反应形成臭氧: O22O O+O2+M=O3+M 式中M是一个随机的空气分子(O2、N2)或其它分子,仅起传递能量的作用。 早在1930年英国的物理学家西德尼·查普曼(SidenyChapman)首先提出了大气中臭氧的形成

文档评论(0)

创业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