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仔细品味语言,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1、……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赫然”是很鲜明、很明显的意思, 因为书是鲁迅译的,而鲁迅是当时有名 的作家,又是光明的象征, 所以说“像得到了保证似的”。 写出了作者见到鲁迅译著的兴奋心情。 表明了作者对鲁迅的敬仰之情。 2、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 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摩挲”是反复抚摸, 反复摸而“舍不得”, 写出作者渴望得到而又难以得到的 那种矛盾无奈的心情。 战士--热烈地歌颂了鲁迅为革命而献身的顽强斗志。 3、正是他!憎恶黑暗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予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4、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结结巴巴”: “我向四周望了望”: “没有蹦出”鲁迅先生的名字: 显示出“我”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先生就站在身边,激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和险恶,怕有密探之流在旁边。作者阿累当时是“左翼剧联”成员、中共地下党员,养成了高度警惕的习惯。 一是当时环境的险恶,不能暴露鲁迅;二是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这表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由衷敬爱之情。 5、 ……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他的手多瘦啊”,说明鲁迅先生忧国忧民,操劳一生,做出了极大的自我牺牲。 “鼻子里徒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 是作者被鲁迅置自己的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所深深感动。 “恭敬地鞠了一躬“, 是作者对鲁迅的由衷感谢、崇敬和爱戴。 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第二节:“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 为“我”进书店提供了可能性, 为“我”和鲁迅见面提供了某种必然性。 第五节:“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 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 用店里的凄寒、冷清,衬托(反衬) 出内山老板的殷切接待和鲁迅热情 关怀的温暖情意。 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一面”,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一、二层,并介绍了“我”的职业和身份,那么在全文中,这部分起什么作用? 第一层写职业特点,联系下文可以看出 鲁迅对“我”的态度,实质是对普通工人、 对人民群众的态度。 第二层写内山老板的热情, 衬托出鲁迅的人民大众立场, 这两层起到巧设伏笔、层层铺垫的作用。 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小组讨论: “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起头呢? 解答第三题,引出第四题 解答第三题,引出第四题 人生中总有无数的偶然,但恰是某一次的偶然,却改变了我们的一生。 创作背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 阿累和鲁迅仅见过“一面”,但鲁迅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阿累写下了这篇回忆性的文章,希望能从小见大,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作为青年一代,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 阿 累 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1909年1月生,江苏涟水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同文书院学习过,毕业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 “右翼剧联”, 同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判刑,1935年经人保释出狱,旋赴马来西亚,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活动,被官方侦悉,迫令出境。1936年复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1937年,抗战开始,参加新四军。此后一直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和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3年离休。 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 鲁迅十分重视十月革命以来的苏联文学, 尤其注重介绍反映联国内革命战争的作品。 鲁迅着力推荐的作品是法捷耶夫的《毁灭》和拉菲摩维奇的《铁流》。 这两部小说写的都是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生活。 鲁迅认为“这两部小说, 虽然粗制, 却并非滥造, 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 实在够使描写多愁善病的才子和千娇百媚的佳人所谓 ‘美文’, 在这面前淡到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