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疾病种类 ESR、CRP 均阳性 ESR 阳性 CRP 阳性 ESR、CRP 均阴性 合计 感染性疾病 108 101 15 131 355 结缔组织病 59 19 40 0 82 恶性肿瘤 16 13 3 1 33 其他 55 32 6 36 129 合计 238 165 28 168 599 感染性疾病血沉多有中、重度增高,而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血沉表现为重度增高 Mouaket等提出:如果ESR>100 mm/h往往提示严重疾病(伤寒、恶性肿瘤、JAR等) ESR、CRP同时增高对结缔组织病诊断尤为重要 抗生素:选用抗菌药物作诊断性治疗时,应尽量选用针对所,怀疑的致病菌有特效的药物,注意兼顾厌氧菌 金葡菌、表葡菌等G+球菌——万古霉素 肺炎链球菌——利奈唑胺 绿脓杆菌——头孢他定、亚胺培南 支原体、衣原体等——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结核病——异烟肼 、利福平 、链霉素、吡嗪酰胺 、乙胺丁醇 疟疾——氯喹 阿米巴肝脓肿——氯喹、甲硝唑 发热病人中滥用激素的现象日益严重 滥用抗菌素治疗的直接后果是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浪费 使用抗生素将使细菌培养等病原学检查的阳性率大为下降 使用多种抗生素导致药物热、二重感染等情况并不鲜见 退热剂的应用 退热剂会改变热型,影响诊断与预后的判断 退热剂降温应审慎,体温骤然下降伴大量出汗时,可导致虚脱或休克 物理降温 糖皮质激素 发热病人中滥用激素的现象日益严重 激素的滥用会改变原有的热型和临床表现——延误诊断 长期应用还将加重原有的感染性疾病或诱发二重感染等并发症——延误必要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不主张在病因未明的发热病人中使用激素 当病因一时难以查明时,通过治疗印证未能证实的假设诊断 患者病情严重,不能延误治疗 诊断性治疗应选用特异性强、疗效确切及安全性大的治疗药物 就诊断价值而言,一般否定的意义较肯定的意义为大 临床常见部分病人在患某些急性感染病(如细菌、病毒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等感染)治愈后,或某些手术后病例刀口虽已愈合,仍遗留以低热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状,其低热持续时问长,实验室检查多无阳性体征,抗生素治疗不能奏效 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恢复有关 一般预后良好 中医辨证论治? 常见的有抗生素、磺胺类、异烟肼、丙基硫氧嘧啶、对氨水杨酸、苯妥英钠等 临床特征: 一般于用药后7~10天出现,短者仅48~72小时 起病常为原发疾病所致发热掩盖 热型无特殊 可伴有药物疹、关节肌肉疼痛等表现 病程后期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轻到中度增多 一般停药后24~72小时热退,但退热时间与药物代谢 和排泄速度有关 中枢性发热是指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所产生的发热.在临床上确定中枢性发热时,应首先除外各种感染性、药物性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发热 引起中枢性发热的疾病以脑血管病、脑外伤及脑部手术后较常见,也可见于脑部肿瘤、癫痫、酒精戒断和急性高颅压等 外胚层发育缺损的先天性疾患,累及皮肤及其附属结构如牙和眼,间或波及中枢神经系统 临床上分有汗型和闭汗型两类,以闭汗型症状较重,因无法调节体温,夏季体温升高,表现似暑热症或容易中暑,婴幼儿可出现热性惊厥 有汗腺,毛发,甲板异常,锥形牙齿对本症诊断甚有帮助 汗腺功能检查,必要时皮肤活检可明确诊断 并非每个病例都具有全部特征 物理及化学性损伤:如热射病、大手术后骨折、大面积烧伤、中毒等 其它: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严重失水或出血,无菌性脓肿,内脏血管梗死,组织细胞坏死等 人体正常体温范围 19世纪,Carl Reinhoid August Wunderlich对 25000人进行了近100万次的腋温测量: 平均体温37.0 ℃,波动范围36.2~37.5℃ 早晨6点最低,午后4~6点最高 发热的定义 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超过1.2 ℃ 收治的发热待查病人是否真正发热? 调定点理论:人体的大部分发热均可能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有致热原性发热 内源性致热源: IL-1、IL-6、IFN-α、IFN-β、TNF等 外源性致热源:LPS、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致热类固醇(如尿睾酮)、尿酸结晶等 无致热原性发热 体温中枢、产热过多、散热过少、植物神经紊乱 稽留热: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弛张热: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严重肺 结核等 间歇热:疟疾、肾盂肾炎、布鲁菌病等 波状热:布鲁菌病 消耗热:败血症 马鞍热:登革热 回归热:回归热、何杰金病等 不规则热:风湿热、感染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