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埃博拉出血热详解.ppt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解读 (2014年第1版) 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科 概 述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V)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WHO近期命名为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呕吐、腹泻、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目前在西非流行的扎伊尔型病死率为53%。 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回顾 1976年6月-9月间,苏丹: 284个埃博拉病毒感染者,117人死亡。 同年9月-10月间,扎伊尔:318个病例,280人死亡。 1995年,刚果:315人感染,244人死亡。 现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流行。 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强病毒性疾病,病死率高达50-90%。 2014年埃博拉出血热疫情 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分别自9月5日和8月29日之后无新发病例报告。 9月初刚果共和国出现一起埃博拉出血热暴发疫情,共计报告71例,其中死亡43例,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此起疫情与西非无关联。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通报 截止11月9日,全球共计有超过14000例感染,死亡5160例. 塞拉利昂疫情出现反复,新增病例明显增多。 疫情暴发以来,超过225名医务人员被查出感染EBV,其中130人因病殉职。 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单股负链RNA。 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 形态。病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 100nm。 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病原学 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100℃5分钟即可灭活。 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病毒分型 目前已发现5种埃博拉病毒 扎伊尔型(EBOV):对人致病性最强,曾引起暴发 苏丹型(SUDV):对人致病性其次,曾引起暴发 本迪布焦型(BDBV):对人致病性更次,曾引起暴发 塔伊森林型(TAFV):对黑猩猩致病性强,对人似较弱 莱斯顿型(RESTV):菲律宾和中国发现过,可以感染人类,但对人不致病,至今尚无引起疾病或死亡的相关报道。 流行病学 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埃博拉出血热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尚未发现潜伏期病人有传染性。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大猩猩、黑猩猩、猴、羚羊、豪猪等野生动物可为首发病例传染源。 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为最主要的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而感染。 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患者的精液、乳汁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相关途径传播的可能性。 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 家庭内感染 护理 葬礼 院内感染 治疗、护理 不安全注射 高危人群 出现疫情时,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员为 医务人员。 与病人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或其他人。 在葬礼过程中直接接触死者尸体的人员。 在雨林地区接触了森林中死亡动物的人。 发病机制 埃博拉病毒具有广泛的细胞嗜性,进入机体后,可能在局部淋巴结首先感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单核吞噬系统(MPS)的细胞。 当病毒释放到淋巴或血液中,可以引起肝脏、脾脏以及全身固定的或移动的巨噬细胞感染。 感染的MPS细胞同时被激活,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包括白介素2、6、8和肿瘤坏死因子。 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诱导表达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和促凝因子,以及组织破坏后血管壁胶原暴露,释放组织因子等,最终导致DIC、休克,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病理改变 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黏膜、脏器出血,多器官可见到灶性坏死,以肝脏、淋巴组织最为严重。 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的典型特点,可见小包涵体和凋亡小体。 临床表现 潜伏期 2-21天,一般为5-12天。尚未发现有传染性。 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可不发病或呈轻型,非重型患者发病2周逐渐恢复。 初期 急性起病,高热、畏寒、(极度乏力)、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2-3天后可出现呕吐、腹痛、腹泻、血便、(皮疹)等表现。半数患者有咽痛及咳嗽。 病人最显著的表现为低血压、休克和面部水肿。 临床表现

文档评论(0)

三沙市的姑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