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 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 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 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 一、社会动机的定义和功能 P138 动机是引起(激活)、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指向)的心理过程。 社会动机由社会需要引起,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二、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叶克斯-多德逊定律) 两者关系呈倒U型曲线(即存在“最佳动机水平”)。(P139图2-3) 最佳动机水平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而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即“面对容易任务,较高的动机水平为最佳;面对困难任务,较低的动机水平为最佳”) 。 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 亲合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 侵犯动机(行为)、利他动机(行为) 一、亲合动机 P139 概念: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的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可见,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和基础。 亲合源自依恋(先天本能,最初渴望的是身体触摸)。 亲合的作用:P140的四点。 影响亲合的因素 1)情境因素(间接作用) 2)情绪因素(直接作用):恐惧情绪的强度与亲合倾向呈正比;焦虑情绪的强度与亲合倾向呈反比。 3)出生顺序:长子、长女的亲合倾向更为明显。 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 二、成就动机 P140 概念: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它与实际成就可能存在差距。抱负水平高低取决于成就动机强弱(呈正比)。同时,抱负水平与个体已往成败经验也有关。 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 二、成就动机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P141 1)目标吸引力(正比) 2)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正比) 3)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高成就动机者对于自己感到成败机会差不多相等的任务表现得最为出色,而低成就动机者则倾向于选择那些成功率很高或很低的任务。(P142专栏2-8) 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 1)家庭教养方式: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比。 2)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 三、权力动机 P142 概念: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大致有两个:社会控制的需求;对无能的恐惧。 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 四、侵犯动机/行为 P143 概念:个体有意伤害他们的行为,由侵犯动机引起。 (一)侵犯行为的构成(理解该概念的三个要素) ①(针对受害者而言)侵犯行为必须是伤害性的(包括潜在伤害性)。伤害行为 ②侵犯行为者必须是有意识的或有意图的。侵犯动机 ③侵犯(狭义)是社会所不允许的。侵犯的社会评价(由此区分亲社会侵犯、被认可的侵犯和反社会侵犯) 尚存疑问:④侵犯对象是否必须是他人(动物/自己呢)? 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 四、侵犯动机/行为 (二)侵犯行为的原因(理论解释) P143 1、本能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观点/洛伦茨-习性学观点) 弗洛伊德:“性本能(含侵犯)/自我保持本能”修正为“生的本能/死的本能(含侵犯)”;通常人渴望活着的情况下,死的本能受制于生的本能,这种对内的破坏力量转向于外,导致侵犯(广义)。 2、挫折-侵犯学说(多拉德和米勒,伯克威茨) 挫折:阻碍个人达到目的的情境—挫折源;由于受阻而激发的心理紧张状态—挫折状态;由紧张状态所引发的反应—挫折反应(如,侵犯等)。 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 四、侵犯行为 (二)侵犯的原因 2、挫折-侵犯学说 P143 最初的观点:侵犯永远是挫折的后果,反之,各种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 ⑴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例关系; ⑵抑制侵犯的力量,同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例关系; ⑶挫折强度一定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评价:事实并非完全如此①侵犯并非总是由挫折导致;②挫折并非总是导致侵犯。 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 四、侵犯行为 (二)侵犯的原因 3、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P144 强化作用(直接经历)。 对榜样的观察学习和模仿:区分侵犯行为的学习过程(通过观察从榜样中习得)和实施过程(模仿的可能性取决于该行为后果)。[结合“P114的四个过程”] (三)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控制和预测) P144 ⑴人格特质“攻击性”;⑵情绪唤起水平;⑶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能力 ⑷社会角色与群体(去个性化导致侵犯性增加,P145专栏2-9);⑸大众传媒 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 补充:去个性化(对侵犯行为的影响) 定义:一种个体意识丧失的状态,表现为个体同一感下降,对社会规范和评价的顾虑丧失,个人身份和责任心淹没于群体或情境之中,易做出一些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