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环境化学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化学系 赵一兵 *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第二节 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 及其机制 第三节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 * 第二节 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 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一、污染物在土攘-植物体系中的迁移 二、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 *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必需的一切养分均来自土壤,其中重金属元素(如Cu、Zn、Mo、Fe、Mn等)在植物体内主要作为酶催化剂。但是,如果在土壤中存在过量的重金属,就会限制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繁衍,以致改变植物的群落结构。如铜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之一,但当土壤含铜量大于50μg /g时,柑橘幼苗生长就受到阻碍;含铜量达到200μg /g时,小麦会枯死;含铜量为250μg /g,水稻也会枯死。 * 近年来研究发现,在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土壤中,有些植物呈现出较大的耐受性,从而形成耐性群落;或者一些原本不具有耐性的植物群落,由于长期生长在受污染的土壤中,而产生适应性,形成了耐性生态型(或称耐性品种)。如日本发现小犬橛对重金属有很强的耐受性,其叶片可富集1000mg/kg的镉,2000mg/kg的锌,仍能生长良好。在日本还发现了一种“矿毒不知的大麦品种,它可以在其他麦类均不能生长的铜污染地区正常生长。最近我国学者研究证明,在含铝高的南方土壤中不同品种的大豆、玉米的耐铝能力不同。耐铝能力低的大豆或玉米品种的根系发育不好,活性低,产量也低得多。说明重金属在不同耐性植物品种的迁移行为及其机制是不同的。 * 一、污染物在土攘-植物体系中的迁移 土壤中污染物主要是通过植物根系根毛细胞的作用积累于植物茎、叶和果实部分。由于该迁移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污染物可能停留于细胞膜外或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 1. 污染物由土壤向植物体内迁移的方式 2. 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转移的因 素 * 1. 污染物由土壤向植物体内迁移的方式 (1)生物膜的结构 (2)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 (1)生物膜的结构 污染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各个过程,大多涉及其必须首先通过机体的各种生物膜。如图所示,生物膜主要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镶嵌组成的、厚度为7.5-10nm的流动变动复杂体。在磷脂双分子层中,亲水的极性基团排列于内外两面,疏水的烷链端伸向内侧,所以,在双分子层中央存在一个疏水区,生物膜是类脂层屏障。膜上镶嵌的蛋白质,有附着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的表在蛋白,有深埋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的内在蛋白,但它们亲水端也都露在双分子层的外表面。这些蛋白质各具一定的生理功能,或是转运膜内外物质的载体,或是起催化作用的酶,或是能量转换器等。在生物膜中还间以带极性、常含有水的微小孔道,称为膜孔。 * (2)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根据机制可分为以下五类: 膜孔滤过 被动扩散 被动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 胞吞和胞饮 * 膜孔滤过 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物质,可借助膜两侧静水压及渗透压经膜孔滤过。 * 被动扩散 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即顺浓度梯度扩散通过有类脂层屏障的生物膜。扩散速率服从费克定律: dQ/dt=-DA(Δc/Δx) 式中: dQ/dt-物质膜扩散速率,即dt间隔时间内垂直向扩散通过膜的物质的量;Δx-膜厚度;Δc-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梯度;A-扩散面积;D-扩散系数。 扩散系数取决于通过物质和膜的性质。一般来讲,脂/水分配系数越大,分子越小,或在体液pH条件下解离越少的物质,扩散系数也越大,而容易扩散通过生物膜。被动扩散不需耗能,不需载体参与,因而不会出现特异性选择、竞争性抑制及饱和现象。 * 被动易化扩散 有些物质可在高浓度侧与膜上特异性蛋白质载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低浓度侧解离出原物质。这一转运称为被动易化扩散。它受到膜特异性载体及其数量的制约,因而呈现特异性选择,类似物质竞争性抑制和饱和现象。 * 主动转运 在需消耗一定的代谢能量下,一些物质可在低浓度侧与膜上高浓度特异性蛋白载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高浓度侧解离出原物质。这一转运称为主动转运。所需代谢能量来自膜的三磷酸腺苷酶分解三磷酸腺苷(ATP)成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时所释放的能量。这种转运还与膜的高度特异性载体及其数量有关,而具有特异性选择,类似物质竞争性抑制和饱和现象。如钾离子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分布为[K+]细胞内[K+]细胞外。这一奇特的浓度分布是由相应的主动转运造成的,即低浓度侧钾离子易与膜上磷酸蛋白P(磷酸根与丝氨酸相结合的产物)结合为KP而后在膜中扩散并与膜的三磷酸腺苷发生磷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