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准确,严密 常考题型: 1、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2、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3分) .①引出中心论点,②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分,每个要点1分) 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考纲在线 :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提炼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分辨文中论据的类型并分析其作用,根据中心增补论据。 3、分析文章结构,辨析论证方法,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 4、结合语境分析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5、依据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感受、说体悟、作评价、道启示。 直击中考: 1、判断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 2、辨识、分析文中的论据,品味其作用。 3、仿写、补充各种论据等。 4、理解、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及表达效果。 5、剖析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6、理解并品析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理解品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7、联系文章内容联系现实谈感受,对文章观点作评价。 文体知识回顾: 1、议论文的三要素: 2、论据的分类: 3、论证的角度与方法: 角度: 方法: 4、议论文的基本思路: 5、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论点 论据 论证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准确 严密 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 中考中常见的几种题型: 1、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2、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5、这篇文章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关于论点: 论点 :作者的主张、看法、观点。 (正确、鲜明) 句式:完整的表达观点和态度的陈述句。 你觉得下面能成为论点的是( ) 1、羞辱是一门选修课 2、宽容 3、勤俭与自强 4、学贵质疑 5、空谈不能成就事业 6、谈谦虚 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8、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 9、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10、阅读的愉悦 1、4、5、9 怎样才能准确的找到中心论点? 回顾所学课文,看看下面题目 哪些是论点: 1、《敬业与乐业》 2、《多一些宽容》 3、《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4、 《论美》 5、《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6、 《成功》 7、 《学问与智慧》 一看题目 注意区分论题与论点 论题是议论文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而论点是作者对所阐述的内容所作出的明确的判断的句子。 例:《谈骨气》 论题:谈谈关于“骨气”的问题。(话题) 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勤出智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可他不气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50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读50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