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节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及其历史作用 王安石变法 1069 1)指导思想 理财富国(积极开源) 2)代表人 王安石 宋神宗 3)目的 挽救危机,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4)基本原则: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理财为方今先急”、 “理财以农事为先” 一.经济理财方面的改革 (一)青苗法 1.背景: 每年一二月或五六月,是农民在生产生活上青黄不接,需要钱财周济的时候,豪强之家往往乘机大放高利贷,最后导致很多农民破产。 2.内容: 春天借债于纳夏税时归还;夏天借贷,于纳秋税时归还,利息20%——30%,远低于当时的高利贷利息。同时,为了避免有人从政府低息贷入再高息贷出,从中牟利,还根据农民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规定贷款的最高限额。 3.目的: 抑制高利贷盘剥,使农民生产生活有一定保障,同时增加政府的收入。 (二)均输法 1.背景: 北宋原来设置有发运使,采购督运京师所需物资,但不能满足政府需要,富商参与其中,致使农民负担过重。 2.内容: 所在江南等六路设发运使,就近按京师实际需要采购物资,按“屣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即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节省贷款和转运费。 3.成效 既节省了政府财政支出,减轻农民运输负担,又防止了大商人操纵市场,牟取暴利。 (三)免役法,又称募役法 1.背景: 北宋时,百姓要按户等的高低轮流到各级政府去服差役,但是官绅地主、富商大贾、考中进士的人家都有免役权,这样各种差役就落在中小地主和农民身上,影响生产。 2.内容: 由政府出钱雇人服役,政府事先根据需要预算进行摊派,各户按高下不同分担免役钱。官户、僧道半数纳钱。 3.成效: 减轻了普通农户的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四)农田水利法 1.背景: 宋朝时,东南之地是政府的財赋之地。但这一地区的水利设施因年久失修,频频发生水灾。 2.内容: ①要求各地按户等出资兴建水利工程,钱财不足可向政府借款。奖励各地兴修水利。 ②政绩突出的官吏,按功绩大小给予升官奖励。 ③同时对凡能提出有益于水利建设建议的人,不论社会地位高低,均按功予以大小酬奖。 3.成效: 修复了因年久失修而荒废的农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熙宁三年到九年,各地兴修水利10793处,受益农田36万公顷。 (五)方田均税法 1.背景 北宋时,各地田赋不均,地主富豪大量隐田逃税,赋税负担都加在了中小地主和农民身上 2.内容: 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由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例》,分“方田”与“均税”两部分。 3.成效: 丈量出大量隐漏的田产,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抑制了土地兼并,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六)市易法 1.背景: 此法颁布前,商业领域的阶级矛盾尖锐,一些大商人垄断市场,操纵物价,投机倒把。 2.内容: 熙宁五年(1072)三月,颁布市易法,由政府出资100万贯,在开封和各商业城市设“市易务”【市易司】,在平价时收购商贩滞销的货物,到市场缺货时再赊给商人。同时向商贩发放贷款,以财产作抵押,五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用以达到“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 3.成效: 通过此法,加强了供求调控,限制了商人投机倒把。这样做一方面增加了政府收入,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操纵。其实既是以政府垄断市场代替富商操纵市场,获取利润。因此,作为解决政府财政困难的措施来说,市易法还是很有效的。 二.军事制度的改革 (一)置将法,又名“将兵法” 1.实施原因: 北宋初,为集中军权而实行“更戍法”,虽然可以防止兵与将结合起来反抗中央,却造成兵将互不相识、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结果是号令不行,严重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2.内容: 改革军制,自熙宁七年(1074)始,废除“更戍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领兵3000人左右,军事要地设92将,禁军驻地相对固定。 3.成效: 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二)保甲法 1.原因: 北宋中后期面临日益强大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的威胁,内部也不时出现农民起义。而冗兵又给国家带来极大的军费负担。 2.内容: 熙宁三年(1070)颁行,乡村住户,每10家组一保,5保为一大保,10大保为一都保。以住户中年长者和有才能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互相监督。民户有两丁以上的抽一丁为保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