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1.3摘要.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主讲人:孙佳伟 《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导入:《史记·秦始皇本纪》: 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意义 1、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 2、相互牵制,互为补充,避免权臣大 权独揽,利于加强皇权 3、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4、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 这跟元朝的统治疆域十分辽阔有关,统治地区一广,自然政务也就繁杂,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对国土的管辖,因此缩减三省为一省,保留了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了中书省。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思考: 三省六部的确立与改变说明了什么? 三、监察与谏议制度 宋 地方 中央 “科道” 明清 监察顶峰谏议机构取消 宋 隋唐 谏议(含义?) 汉 秦 监察官员 部门名称 朝代 职能 1、发展演变(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御史大夫 御史府(御史大夫刺史) 谏院 通判 门下省 都察院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 按察使司 三、监察与谏议 思考1: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制度? 结论: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是 中华帝国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 思考2: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 结论: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对 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 * * * * * * * 好了歌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皇 帝 的 烦 恼 忠 奸 难 辨 官 吏 难 选 腐 败 难 治 地 方 难 管 君权与相权 选官制度 地方制度 监察制度 教学重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科举制 教学难点:监察与谏议制度的评价 隋唐 魏晋南北朝 东汉 西汉武帝 秦朝 中央行政体制 朝代 元 宋 三省六部制确立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 尚书台 自主学习 三省制萌芽 二府三司制 一省制 皇帝(皇权至上) 尚书省 执行机构 中书省 制令决策 门下省 封驳审议 工 部 刑 部 兵 部 礼 部 户 部 吏 部 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 门下省审议复奏 然后始付尚书省颁布执行 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该是怎样的呢? 中书省→门下省→皇帝 →尚书省→工部 情景模拟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中书门下 枢密院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三司 宋朝的中枢权力体系:二府三司制 1)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力。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 中书省 皇帝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元朝的中枢权力体系:一省制 1) 行政机构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 2)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繁。 3、你能否从结果上总结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演变的总趋势? 1、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权的措施是(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 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 ① ② B ① ④ C ② ③ D ③ ④ D 二、列代选官制度 西周时期是如何选任官员的?标准是什么? 1、西周选官制度 西周 世卿世禄。 标准:血缘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西周宗法分封与社会等级图 统一后的秦朝还以军功选官是否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有军功者,各以率(凭借)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评价: 激励了许多将士为国效力,但不在适用和平时期 商鞅 2、战国时期 军功爵制. 汉朝察举制和征辟制形成的背景、方法和标准是什么?你怎样评价这种选官制度? 3、汉朝选官制度 背景: 汉武帝时期,军功爵制不再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 方法: 察举制:从下而上 征辟制:从上而下 标准: 孝廉 评价: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

文档评论(0)

糖糖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