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淮北矿区采区主体巷道布置优缺点分析
刘东风
(淮北矿业集团公司,安徽 淮北 235000)
摘要:介绍了淮北矿区采区主体巷道的基本布置形式,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比较,为类似条件采区主体巷道的科学布置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煤矿;采区;巷道;分析
1、前言
目前淮北矿业集团公司所属矿井的3、4、5(7、8、9)煤和6(10)多煤层采区,采区上山主要有分组集中布置和联合布置两种方式。随着国家对采区同时作业人数的控制和解放层开采力度的不断加大,需要把这两种采区布置方式的优缺点放在新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分析比较,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采区主体巷道布置方式,提高矿井的安全经济效益。
2、应用概况
2.1 分组集中布置
采用分组集中布置的多煤层采区,一般是3、4、5(7、8、9)煤层在5(9)煤底板联合布置采区上山,6(10)煤在其顶板单独布置采区上山。公司所属矿井的多煤层采区大多采用此种分组集中布置方式。煤层开采顺序基本上采取的是自上而下顺序开采,待3、4、5(7、8、9)煤层顶板活动稳定后,再布置6(10)采区上山,开采6(10)煤。具有代表性的是袁庄、朱庄、朔里、杨庄三水平以上采区、海孜煤电大井、祁南等矿井;出于开采解放层和煤质配采方面的考虑,也有采用煤层上行开采的分组联合布置采区,如芦岭Ⅱ104、Ⅱ84采区,朱庄Ⅲ62、Ⅲ52上采区,海孜煤电西部井的103、83等采区。
2.2 联合布置
采用联合布置的多煤层采区,一般是在5(9)煤和6(10)煤中间岩层中布置采区上山,联合开采3、4、5(7、8、9)煤和6(10)煤。早期的联合布置采区,其煤层开采顺序多为下行开采,如杨庄Ⅳ2,童亭104采区,桃园N4、N6、N8等采区,主要考虑节约巷道工程和增大采区生产能力,如桃园N4采区长期安排中组煤和10煤两个采煤工作面同采;采用上行开采的采区数量不多,主要考虑先采10煤,提高矿井煤质,如临涣煤电的西4和东9采区。现正在开拓准备的突出矿井水平延深采区,为充分解放突出危险性较大的突出煤层,开采顺序全部为上行开采,即先采10煤,后采中组煤。如芦岭Ⅲ1,朱仙庄Ⅱ3、Ⅱ5,海孜Ⅲ1,桃园Ⅱ2、Ⅱ4等采区。
3、分析比较
3.1 非突出煤层
岩巷工程量:煤层倾角在15°以下时,如采用联合布置,考虑排水需要,不能做下山揭煤,揭6(10)煤必须做平石门,联巷工程量较大,在节约巷道工程量方面反而不如布置两组采区上山的分组集中布置方式;煤层倾角在20°以上时,采区上山采用联合布置,揭煤联巷工程量相对较小,总体工程量比布置两组采区上山的分组集中布置节约。
服务年限:采取联合布置的采区储量等于分组集中布置两采区储量之和,能够保证采区较长时间的连续开采;而采用分组集中布置,无论采用何种煤层开采顺序,必须等采动影响稳定后方可准备下一采区,这一时间在淮北矿区最低不能少于3年,无法实现上下压茬采区的连续接替。
生产能力和资源回收:按现在安全规定要求,采区同时作业的采掘人数不得超过100人;在保持一区一面生产格局的前提下,两种采区准备方式在生产能力上大致相当;无论采用何种采区巷道布置方式,3、4、5(7、8、9)煤均可实现跨上山无煤柱开采,两种布置方式在采区资源回收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别。
总之,非突出的多煤层采区主体巷道布置方式,应综合考虑矿井采场规模、能力定位、采区投产时间、岩巷工程量等因素,根据采区具体情况确定。
3.2 突出煤层
随着开采水平的延深,西南部矿井主采煤层的突出危险性和煤层倾角较浅部显著增大,生产技术条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朱仙庄、桃园二水平,芦岭、海孜三水平等采区,做好这些采区主体巷道布置方式优缺点的分析对比,合理选择采区主体巷道布置,对于保障矿井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在均先安排回采10煤解放层的情况下,可供选择的采区上山布置方式一是在9、10煤间的岩层中布置采区上山,联合开采7、8、9和10煤;二是在10煤底板布置采区上山。通过芦岭矿Ⅲ1采区工程实例对这两种采区主体巷道布置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见表1(有关参数见附图)。
4、结论
为符合国家对采区同时作业采掘人数的规定,“一区一面”的生产模式较为合理,采区上山联合布置生产能力较大的优点日益弱化,甚至产生系统复杂、巷道维护费用居高不下的不利影响;随着矿井开拓水平的延深,瓦斯治理难度的增大,开采解放层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无疑采用采区上山布置在10煤层底板的分组集中布置方式较为适宜。综合以上分析,在合理安排矿井采区接替,保持矿井生产能力稳定的前提下,在突出的多煤层采区采用中组煤和10煤分组集中布置的方式较为适宜。为解决分组集中布置时需布置两套采区上山,岩巷工程量大;中组煤准备延后的缺点,开采中组煤时,可考虑仍利用位于10煤底板的上山,施工穿过10煤采空区的巷道构成中组煤生产系统,面对巷道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