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内容摘要
众所周知,两汉时期是我国经学发展的昌明时代,也是我国封建正统法律
思想与法律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奠基时代。从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
来,儒家经学从意识形态的边缘走向政治中心,并影响到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同时,两汉也是我国封建法律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汉帝国以经治国思想
指导下,我国汉代封建法制的发展长期以经学思想为指导。“汉代学术的核心在
1
于儒家经学,汉代的政治史称经学政治,汉代的法制也是以经为法” 。所以,
两汉经学对我国法文化影响深远。我国封建社会的立法不仅不会同经义相冲突,
而且从根本上讲,经义就是我国封建法制建设的精髓和灵魂。我国的传统法律
文化,简而言之就是一种以儒家经典教义作为法律内在精神的“礼法文化”,礼
和法之间纠缠错节的关系一直是中国法律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自产生以
来,就一直源源不断地发展壮大,长期影响着古代中国人的政治法律理念和法
律实践,并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东方法律文化,成为别具一格的中华法系的核
心内容。汉代法律儒家化运动轰轰烈烈,到隋唐时期法律的儒家化宣告完成,
这场运动的结晶— 《唐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的最典型代表作。此后经宋、元、
明、清各朝所继承,并一脉相承地发展,直至晚清的多法系律,以儒家法文化
作为指导精神的中华法系才随着大清帝国的灭亡,制度化儒家的解体宣告结束。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法律,如果不把经学纳入视野,不考虑
经学中的刑德观在古代法律中的作用与影响,显然是有失妥当的。因而,本文
以经学的刑德观为视角,从刑德观切入,对两汉经学的刑德观与汉律之关系进
行探讨,并进而对传统法律文化中最为核心的礼法关系作一个全面、系统的审
视。
除了引言和余论之外,本文主体部分包括五章。
本文的第一章为汉代经学刑德观的形成与发展。在这一部分中首先对本文
中涉及到的几个关键词,如刑、德的基本含义作了一个相应地交代,对刑、德
基本概念及先秦儒家刑德观的起源与发展作了追溯。然后从整体上对汉代经学
刑德观的形成与发展作了一个总括性的追根溯源的阐释,分析了先秦儒家刑德
1 王启发:“近十年来中国大陆两汉儒学研究的基本走向和最新进展概述”,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
年第2 期,第2~5 页。
1
观的形成,点明了儒家刑德观在先秦法律思想中的重要作用。从实践形态来说,
儒家通过“刑德”尤其是“德”来建构了统治合法性并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德”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中合法性问题的实质因素,甚至有时还是一种决定性
因素。尤其是当帝王取得政权的手段并不正当,但若其在位期间注重德行,施
行仁政,其统治的合法性依然会得到民众的认可。从中不难看出,先秦儒家对
先秦时期的法律起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次从刑德观的层面分析了汉代
经学及其刑德观的确立与发展。儒学在经历了秦的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严刑
峻法、“焚书坑儒” 的打击后,在汉初儒士的积极努力下,经过吸纳其他学派的
思想,不断发生变异,逐渐从边缘走向政治意识形态的中心。文章中先对汉初
儒学的变异及经学的兴起进行了探讨,然后将汉初儒学对黄老道学、法家之学
的吸纳纳入到儒学刑德观的视野,对儒学与黄老道学、法家之学之间的内在关
系进行了分析。从汉代新儒学的理论建构形态来看,新儒学是一个豁达兼容的
思想体系,它广泛吸收了黄老学的刑德观、法家的尊君卑臣术,后来又经过诸
多经学者尤其是董仲舒的改造和发展之后,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伦理政治
的合法性理论体系。以礼学为主体的意识形态长期影响乃至主宰着人们的政治
观念和日常行为。先秦时代曾经被儒、法两家纷争不休、一度显得对立的刑德
观念,同时存在于汉帝国的政治领域之内。虽然律法实际上已经是汉代政治生
活的基本语言,但是人们对法的思考方式却“礼” 的。在汉代,经学提倡的“礼”
是更根本的“法”,是法律的真正源头。时势固然使律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规
范成为可能,却是被看作实现“礼治” 的手段和凭借。刑罚目的不是为了达到现
代人所熟悉的法律秩序,而是为了实现“刑措” 。这在西汉元、成二帝之后,更
成为常识。本章主要从先秦儒家刑德观的起源与发展、汉初儒学的变异与经学
的兴起、汉初儒学对黄老道学、法家之学的吸纳、今文经学的阴阳五行化与阴
阳刑德观的形成、从武帝继位到石渠阁会议经学刑德观的确立与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