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58卷 第3期 地 质 论 评 GEOLOGICALREVIEW Vol.58 No.3
2012年 5月 May 2012
“江南造山带”变质基底形成的构造环境
及演化特征
1) 2) 2) 3)
王自强 ,高林志 ,丁孝忠 ,黄志忠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3)江西省地质调查院,南昌,330201
内容提要:“江南造山带”变质基底的形成和演化长期存在不同认识。本文试图通过区域地层对比、火山—沉积
组合、构造变形特征,大量新的测年数据以及淡色花岗岩(MPG)和含堇青石花岗闪长岩(CPG)等岩体的分布及产出
的构造环境分析,再次探讨“江南造山带”变质基底的构造环境和演化特征。笔者等认为“江南造山带”变质基底的
形成和演化与1.1~0.9Ga的“格林威尔运动”无关,它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后的不同陆块(如扬子陆块、华夏陆块
等)的大陆边缘沉积,经830~780Ma之晋宁运动期碰撞造山,进而构成新元古代中—晚期扬子古陆新的 生大陆边
缘。晋宁期碰撞造山的特征是:在时间演化方面经历了早期初始强烈碰撞、挤压变形—松弛拉张接受不同规模裂陷
盆地或裂谷火山—碎屑沉积—终期再碰撞演化过程;在空间变化方面则显示为构造环境的多样性。以湘、赣边界剪
切断裂带和鄱阳湖—赣江剪切断裂带为界,形成三种不同的构造环境。湘黔桂代表的西部区段和赣西北代表的中
部区段均为被动大陆边缘的陆—陆对接碰撞构造环境。但二者在挤压和拉张强度和规模的差别,导致两区段构造
形态的不同。赣皖浙东部区段为活动大陆边缘具多列岛弧及弧后盆地的洋—陆俯冲—碰撞构造环境。
关键词:“江南古陆”变质基底;扬子陆快;华夏陆块;淡色花岗岩;大陆边缘
“江南造山带”一词是20世纪30~40年代中 发展的主动大陆边缘为特征(王鸿祯等,1994)。
国地质学家在研究湘、黔、桂、赣、皖、浙等省老变质 (3)20世纪初,根据华南地区侵入四堡群(及
岩基础上产生的。黄汲清(1945)首先提出“江南古 其相当层位)的花岗岩体和被板溪群(及其相当层
陆”,被称作“江南地轴”,槽台学说引领华南前寒武 位)高角度不整合覆盖的浅变质绿片岩地层的深入
纪地层研究(任纪舜等,1990),自“格林维尔运动 研究,确定岩体主要为淡色花岗岩(MPG)和含堇青
(Grenvillian)”全球构造体系引入中国后,“江南古 石花岗闪长岩(CPG)。通过锆石 UPb测年研究,
陆”研究最终演变为“江南造山带”研究(李江海等, 岩体的年龄基本都在 826~820Ma范围内(Li
1999)。目前,关于“江南造山带”变质基底的构造 Zhengxiangetal.2003;LiXianhuaetal.,2003;
属性和演化特征的认识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WangJianetal.,2003)。由于不少中国学者传统的
(1)60年代前,槽台构造在中国占主导地位, 测年数据将“四堡运动”与国际上“格林维尔运动”
认为其构造属性是地槽回返的褶皱带(黄汲清, 相对比,并将其纳入 Rodinia超大陆全球的构造体
1954;陈国达,1956); 系;特别是将板溪群(及相应地层)视为 Rodinia超
(2)70年代后,随着“板块构造”理论的引入和 大陆于1.0Ga后裂解的产物,以此推断该裂解源于
发展(李春昱,1981;乔秀夫和耿树芳,1981;许靖华, “地幔超柱”的活动(LiZhengxiangetal.,2003;Li
1980,1987),认为“江南造山带”变质基底的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黑龙江多宝山―大新屯地区铜金多金属成矿作用及其找矿方向.pdf
- 湖北郧西黄龙洞骨化石表面改造痕迹的研究.pdf
- 华北克拉通甘陶河群南寺组碎屑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组成及其构造意义.pdf
- 华北克拉通古老物质记录―焦作地区太古宙变质岩的锆石SHRIMPUPb定年和LAMCICPMSHf同位素分析.pdf
- 华北山地多成因壶穴初步的研究――对华北山地“冰臼”等“冰川地貌”的讨论.pdf
- 华南雷州半岛第四纪多旋回火山岩-红土系列的层序及年代.pdf
- 还原成岩作用对磁性矿物的影响及其古气候意义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岩芯YD0901沉积物为例.pdf
- 环渤海海岸带14C数据集(Ⅰ).pdf
-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土壤对营养成分和碳的扣留.pdf
- 黄河沙量记录及黄土高原侵蚀.pdf
- 江西相山沙洲铀矿床He、Ar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pdf
- 近1000年来青藏高原南部和北部大气尘埃载荷变化的冰芯记录.pdf
- 就若干矿床的类型、成矿物质来源及其辉钼矿含铼量的地质意义等及毛景文的研究员商榷.pdf
- 可可西里马兰冰芯记录的20世纪净积累量变化及及太阳活动关系的研究.pdf
- 利用生态学和树轮年代学手段试析柴达木盆地东缘山地森林年龄结构及气候变化的关系.pdf
- 利用树轮宽度资料重建东天山木垒地区降水量.pdf
- 灵台红粘土和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地球化学演化.pdf
- 龙感湖沉积物中人类活动导致的营养盐累积通量估算.pdf
- 龙骨坡遗址第7水平层石制品新材料.pdf
- 略论地质图件的十大功能――纪念黄汲清先生诞辰110周年.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