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精神和中国经济史的思想线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井田精神和中国经济史的思想线索.doc

井田精神与中国经济史的思想线索 盛邦和 井田制是中国原生态的公有制,是中国氏族社会的制度产物。秦汉以后,井田制被否定,主体经济制度转为私有制的地主租佃制。然而,以“原始公有”、“均分均得”、“统制管理”、“大同理想”为特征的井田精神却恒久遗传,对中国民族精神及治国理念发生重大影响。井田精神既是中国传统有益的“遗产价值”,又是妨碍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理想型空想。 ?????????????? 一、井田与井田精神 中国文献有关“公田”的记载,大都和“井田”有关。 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及《诗?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记载,透露出中国井田的信息。“井田”一词,较早见于《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范宁注:“出除公田八十亩,余八百二十亩,故井田之法,八家共一井,八百亩。余二十亩,家各二亩半,为庐舍。”据《国语?齐语》记载,管子和齐桓公讨论农业问题时曾提到“井田畴均,则民不憾”。《周易》井卦谓:“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周礼》记井田事,《地官?大司徒》载:“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封沟之,以其室数制之,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地官?小司徒》云:“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数”,“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地官?遂人》云:“以岁时稽其人民,而授之田野……辨其野之土:上地、中地、下地,以颁田里。上地,夫一,四百亩,菜五十亩,余夫亦如之;中地,夫一,四百亩,菜百亩,余夫亦如之;下地,夫一,四百亩,菜二百亩,余夫亦如之。” 孔子和孟子是有关“井田”意义的权威阐释者。《国语?鲁语》载孔子语:“先王制土,籍田以力,而砥其远迩,赋里以入,而量其有无,任力以夫而议其老幼,於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巳。其岁收:田一井出稷禾、秉刍、缶米,不是过也”,这里的“田一井”即对井田制的赞成与认同。 孟子对于井田的描述具有代表性。孟子使毕战问井地,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这是说国家行仁政,必先“正经界”,把土地均等地划成井字型。这样做有三个好处,第一可以“分田”,让农民获得一份土地,以作安身立命之本。第二可以“制禄”,国家通过井田收取赋税,官吏通过井田获得俸禄。井田万不可废,废除了就是“井地不均,谷禄不平”,造成社会的混乱。 孟子又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这里孟子说明了井田的形式,每个“井田”合土地9百亩,中间1百亩为公田,其余为“私田”。私田并非原来意义上的“私田”,而是从国家与村社共同体那里分得的份地。农民必先从事公地劳动,其余的时间才可以从事“私田”劳动。“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每个乡村都实行井田制,这样的制度还规定,农民一生劳作于土地,不可迁徙。井田制度不仅仅是一种土地制度也是一种社会制度。每个“井田”自己成独立封闭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从文献记录可以推测井田制的基本精神所在。具体言之为“原始公有”、“土地平分”、“人身束缚”、“宗法维护”。 “原始公有”。《诗经》中“王土王臣”、“雨我公田”主义及《礼记》中的“天下为公”精神是井田精神“原始公有”特征的概念化提升。要做到土地公有,首先做的是“正经界”,“经界不正,井地不均”。后人陆游在《岁莫感怀以余年谅无几休日怆已迫为韵》对井田作了这样的描写,“井地以养民,整整若棋画”。后世记井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八家共一井”,将田地划为九块,八块土地分给八户人家为“份地”,余一块为公地,八家共耕;一种是“九夫为井”。《周礼?地官?小司徒》说:“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将井田土地,切为九块,均分九户。 “土地平分”。土地的平均分配,体现井田制重要精神特征。《孟子》说:“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每家可得土地一百亩,又说,“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馀夫二十五亩”。《文献通考》说:“一夫受田五十亩”。《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云:“是故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妇受田百亩”。土地平分后还要做到土地定期的“轮种轮换”。《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运:“司空谨别田之高下、善恶,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肥饶不能独乐,饶角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主(土)易居,财均力平。”这是说土地按肥瘠分成三等,即上田、中田和下田,

文档评论(0)

dmz1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