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把握城市功能定位促进首都持续健康发展公共知识培训考试2004年-2020年)》进一步丰富了“首都经济”内涵,促进了首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
依托首都资源优势,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逐步形成一批特色优势领域。(√ )
第二讲
北京地区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网络出版单位占全国的八成以上。(× )
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和国内枢纽的作用日益强化,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大进大出。(√ )
世界经济传统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调整,目前复苏动力并不强,短期内,世界经济难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
我国经济运行虽总体平稳,但短期内下行压力仍然存在。(√ )
受居民收入增势放缓等因素制约,居民消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总体呈小幅降低趋势,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减弱。(√ )
近年来,教育培训、健康休闲、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发展迅速,但并不能完全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得到体现。(√ )
十二五期间人口的规模和增速都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表明“以业控人”“以房管人”等措施取得初步成效。( √)
水资源供应不足,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最短板”。( √ )
“高端不高”的问题,使我市高技术制造业在全国的规模优势与市场优势均有所减弱。(√ )
北京金融总部、金融机构高度密集,金融改革对本市经济发展影响深远。(√ )
第三讲
2013年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中有7个在京津冀地区。(√ )
北京未来发展的出路在京津冀。(√ )
首钢搬迁是北京由以“集聚”为主向以“扩散”为主转变的重要标志,意味着北京与周边的关系已发生了重大转折。(√ )
从国家战略看——京津冀城市群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担负着重大使命。(√ )
习近平总书记“2?26”重要讲话,强调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要加强规划的顶层设计,建立科学长效机制。(√ )
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产业群、港口群以及科技人才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它的振兴对缩小我国“东西和南北”差距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
280多条国省干线以及城际高铁网络相连,基本形成了覆盖京津冀2小时都市交通圈。(× )
随着首都第二国际枢纽机场的建成及运营,预计到2040年,北京的大型国际枢纽机场的年客运量将居世界第一。(√ )
京津冀都市圈人均GDP只有国外著名都市圈的30%左右。(× )
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在高端化程度和现代化程度方面呈现明显的梯度差,为京津冀产业链接与整合提供了条件。(√ )
第四讲
1973年编制的《北京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开始提出要合理控制人口和市区规模,规划力争到1980年全市人口控制在1000万人左右。(√ )
199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共作了8条批复。(√ )
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对北京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思路迫切需要调整和创新。总体规划修编成为北京市在中央领导及中央部委指导下,努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次具体的实践活动。(√ )
北京要坚持发展“大而全”的经济体系,腾笼换鸟,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 )
作为一个功能复合度极高的首都城市,各个城市职能间的关系相互交织.互为依托。(√ )
对于非首都核心职能的疏解,政府可以简单地“切块”。( × )
在人口调控方面,2013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达2114.8万人。(√ )
以目前北京的人口规模来看,平原现有绿色空间总量已不能再减少,规划对城乡土地资源的统筹和对建设空间的控制刻不容缓。(√ )
城和乡的规划统筹不能“等”,更不能“急”,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冒进,只有通过逐步的试点探索,分阶段.有层次地陆续推进。(√ )
未来仍要进一步引导新城合理有序发展,关键是要提高优质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和产业发展质量,增强新城的吸引力。(√ )
第五讲
从一定意义上说,北京已经患上了相当程度的“城市病”,必须下决心动手治理,不把难题都留给后人。(√ )
“城市病”是指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及相关发展要素向大城市过度聚集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问题,表现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将会加剧城市负担.制约城市化发展以及引发市民身心疾病等。(√ )
城市结构不合理,城市间.城乡间资源投入不平等,各种社会资源过度集中,尤其是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数量.质量大大超出周边地区,城市单向的集聚效应使得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导致城市所能提供的各种资源无法满足激增人口的需要,降低了城市的承载能力,超出承载限度便会引发“城市病”。( √ )
体制、政策不合理是我国“城市病”产生的更深层的原因。(√ )
城市化以后,大量农民努力离开农村,不断涌向城市,超出了城市的承载能力,从而引发“城市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