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谢 谢! * * * 4.2.4 桥涵变形观测频次 1)梁体徐变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备注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梁体施工完成 — — 设置观测点 预应力张拉期间 全程 张拉前后各1次 测试梁体弹性变形 桥梁附属设施安装 全程 安装前后各1次 测试梁体弹性变形 预应力张拉完成~轨道辅设前 ≥2个月 1次/1、3、5天,后期1次/周 轨道辅设期间 全程 1次/天 轨道辅设完成后 0~3月 1次/月 残余徐变变形(长期观测) 2)墩台沉降观测频次 3)涵洞沉降观测频次 涵洞顶填土沉降的观测应与路基沉降观测同步进行 。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备注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涵洞基础施工完成 — — 涵洞主体施工期间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设置测点、进行零观测及以后的测量 洞顶填土施工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 全程 前后 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观测 涵洞完成~辅轨前 ≥6个月 1次/周 轨道辅设期间 全程 1次/天 轨道辅设完成后 0~3个月 1次/月 工后沉降长期观测 4~12个月 1次/3个月 13~24个月 1次/6个月 4.2.5 桥涵变形观测要求 1)桥涵沉降评估观测期限:主体工程完成后,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应不少于2个月。 2)桥涵变形观测二等水准测量采用固定的水准附合路线,最少连测两个以上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 3)每个桥梁墩台在承台施工完成后进行首次沉降观测;梁体徐变观测需在梁体施工完成后开始布点,并在张拉预应力前进行首次观测;每个涵洞基础施工完成后开始进行首次沉降观测。 4)施工过程中,注意观测标志的保护。 5)及时观测、检查、计算,按规定的格式整理并提供沉降监测成果资料。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4.3 隧道工程 隧道变形控制标准: 1)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不少于3个月的实际观测数据作多种曲线的回归分析。 2)无砟轨道隧道基础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 15mm。 3)地质条件较好、沉降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总量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 4.3.1 观测断面和观测点布置 1)一般情况下III级围岩每400m、IV级围岩每300m、V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VI级围岩隧道及位于第四系沉积地层下隧道观测断面间距沿线路纵向不应大于50m。 2)路隧分界点处,路、隧两侧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观测断面。 3)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 4)明暗交界处、结构类型变化处及沉降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断面。 4.3.2 观测元件埋设 1)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 4.3.3 观测方法与精度 观测方法与精度同路基 4.3.4 沉降观测频次 观 测 阶 段 观 测 频 次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仰拱施工完成至无砟轨道铺设前 不小于3个月 1次/周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全程 1次/天 无砟轨道铺设后至试运营 开始的观测 全程 1次/周 试运营期间 6个月 0~1个月 1次/周 1~3个月 1次/2周 3~6个月 1次/月 4.4 沉降观测数据处理 1)使用统一的平差计算软件对每个区段每期观测的结果进行严密平差计算,各项精度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后,编制本区段本期观测的所有监测点的高程成果表。 2)水准网平差计算应计算的精度指标有:标段往返测不符值;区段累计不符值;路线闭合差;高程中误差;当区段测段数大于20个时,计算每公里偶然中误差,若某区段测段数不足20个时,可合并多个区段(连续的)联合计算每公里偶然中误差。全部精度指标满足规范要求计算的高程成果才能用于计算当期沉降量和累计沉降量,若某个精度指标超限,必须进行重测或补测,特别是路线闭合差超限时,要检查观测数据的正确性,若观测数据的正确,则要对工作基点进行检校,连至稳定的工作基点重新平差计算。路线闭合差没有超限,但误差较大时,要分析监测点的沉降趋势,若明显不合理则同样要对工作基点进行检校,连测至稳定的工作基点重新平差计算。 3)对本期高程成果与首次值与上期成果进行比较,计算本次沉降量和累计沉降量。 4.5 平差计算 1)天宝DINI电子水准仪原始数据格式为*.DAT文件 2) 徕卡电子水准仪原始数据格式为*GSI格式文件 3)观测数据检核文件格式示例 测站 后视 前视 后尺读数1 后视距1 前尺读数1 前视距1 后尺读数2 后视距2 前尺读数2 前视距2 累计后视距 累计前视距 前后视距差 累计前后视距差 Start-Line 1 QJIGPS07 1 1.54182 29.01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黑白胶带在背光行业中的应用光学膜在LCM模组上的应用LCD背光源工艺_精品.ppt VIP
- 7.1 计数器-课件.ppt VIP
- 零跑汽车-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Stellantis,出海表现.pdf VIP
- 中科曙光HPC培训教程汇总:D31-并行编程—CUDA程序设计简介.ppt VIP
- 第一章刑事案件现场勘查.ppt VIP
- 第二章-消费者选择合集课件.pptx VIP
- 广东省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实用技术指南(电镀).pdf VIP
- 2025-2026学年初中信息科技安徽版2024八年级上册-安徽版2024教学设计合集.docx
- 万科业主篮球赛活动方案.pptx
- 宝可梦 Let's Go!皮卡丘1.02版switch大气层系统游戏修改代码.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