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冰玉堂,寓意冰清玉洁之意。 它坐落在顺德均安镇沙头社区,占地1000平方米,是新加坡顺德均安沙头同乡会筹建的华侨姐妹安老院,建于1950年,又称鹤岭静安舍。40年代,均安沙头在南洋谋生的自梳女成立了同乡会。她们大都怀念故乡,希望能叶落归根,荣归故里,与亲人同住。看到一些前辈,有的无力回乡,沦为异乡孤魂,有的略有积蓄,回乡又不能与家人同住(当时的风俗自梳女不得在家居住和辞世)。她们便倡议在家乡建一间自梳女的安老院。这一倡议立即得到了众姐妹的热烈响应,于1951年落成,取名“冰玉堂”。该堂建成以后,凡本乡旅外姐妹,回到家乡、没有依托,均可入住,不收住宿费。入住的最高峰是1978年,有三十多人同食同住,盛及一时。 “冰玉堂”是珠三角地区自梳女历史的见证,记录着自梳女这一独特群体的历史和文化。 按照旧俗,自梳女不能死在村子里,所以冰玉堂必须建在村外,离当时的均安镇的沙头村很远,如今这里已经是中心地带了,四周全都是民居。 冰玉堂里挂满“塔香”,“塔香”的形状如同蚊香,所不同的是,一支“塔香”的直径约为1米长,一支香可以烧1个月。当“塔香”吊起来时,就成了宝塔的形状。在挂起来的“塔香”下方,还挂上进香者的名字。 冰玉堂供奉的观音和关帝像都是自梳女在新加坡竞价投得,并千里护送请回冰玉堂中供奉,喜庆时节村民也请出这些神灵游街过巷,施富赐惠。 冰玉堂左侧供奉自梳女姐妹们的名字,凡是有红纸盖住的都是生者的名字。 右侧 冰玉堂为两层建筑,一楼是姑太们聚会的厅堂和神位、有厨房, 二楼曾经是姑太们的卧室。这边是右侧。 自梳女们自食其力用过的工具。最前面的是”蚕箔“,蚕农将成熟的蚕放在蚕箔上让蚕在弯曲的竹片里吐丝结茧,形成规格统一的蚕茧。 当时她们的穿戴、用冰壶、喝咖啡、罐头等,这在乡下是不能想象的。 每年七夕、八月十五和春节,自梳女聚集在冰玉堂拜祭死去的姐妹,展览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戏曲人物都出自自梳女之巧手。冰玉堂并不拒绝男人进入,只是男人不能在此过夜。 自梳女努力在南洋打工赚钱但也不会忘记家乡父老,她们和沙溪黄族同乡会的兄弟叔伯筹款,赠送乡亲们乐器和道具等,到了传统的“七夕”“关帝巡游”“神功社旦”都会用上这些赠品。也因此对沙头艺术的保留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这些木制艺术品也是自梳女从南洋带回来的。 这是自梳女申请恢复国籍的书信及身份证。冰玉堂的所有展品都是自梳女捐赠。 参考资料: 陈遹曾、黎思复、邬庆时:《“自梳女”与“不落家”》,《广东文史资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64年。 杨锦銮:《抗拒与屈从:自梳女对婚姻的矛盾心态》,《岭南文史》,2008年 徐靖捷:《走进西樵自梳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欧阳婉娆:《珠江三角洲“自梳女”风俗初探》,《广西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 叶汉明:《主体的追寻中国妇女史研究析论》,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9年 李伯重:《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牛老湿 自梳女——珠江三角洲的独身女子 目录: 概述 梳起原因 晚清、民国、建国初女性生计 梳起仪式 对婚姻的抵抗 自梳女的归宿 生理需求 历史见证之“冰玉堂” 概述: “自梳”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流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一种特殊的习俗,女子在适婚年龄,将自己的头发盘成簪,表示终身不嫁。 梳起的仪式相当于一座守贞的契约,女子梳起之后,就要恪守贞操,不得再嫁,也尽量避免与异性接触。 她们或是外出打工,或是在家干活,辛苦劳作,侍奉父母。 到了暮年,她们不能在家中过世,家里也不能供奉她们的神主牌位。 因此当她们年老力衰时,就会搬到“女仔屋”或“姑婆屋”中居住,在那里终老。 梳起原因: 1、传统认知——“嫁为人妇=受苦”、自梳女成风 2、经济因素——家庭经济差,丝织业发达、南洋热,女工受青睐 “自梳女的起源是复杂的,由历史的、经济的、社会习俗等多方面因素合成。但对封建正统婚姻的逃避和反抗无疑是其自梳不嫁的内在驱动之一。” ——杨锦銮《抗拒与屈从:自梳女对婚姻的矛盾心态》 “ 鸡公仔,尾弯弯,做人媳妇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眼泪唔干入下间(厨房)。下间有个冬瓜仔,问过老爷(家翁)煮定(或)蒸?老爷话煮,安人(家姑)话蒸;蒸蒸煮煮都唔中意,拍起台头闹(骂)一番。三朝打烂三条夹木棍,四朝跪烂九条裙!” ——流行于珠江三角洲的民谣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宗法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女性“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一生都处于遭受歧视、欺压的从属地位。尤其是婚姻,可谓主宰着她们的命运。而中国传统婚姻是典型的盲婚哑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