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细菌感染与宿主免疫资料.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5章 细菌感染与宿主免疫菌致病性菌致病性与宿主免疫反应acquired infection),指患者在医院接受诊断、治疗、护理及其他医疗保健过程中,或在医院逗留期间获得的感染,即在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感染的潜伏期,而是在入院后引起的感染,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出院后才发病的患者。 根据感染菌来源,可将医院感染分为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和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两大类。 1.外源性感染 医院内外源性感染分交叉感染(cross infection)和医源性感染(iatrogenic infection)。交叉感染 指由医院内患者、病原携带者或医务人员直接或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医源性感染 指在治疗、诊断和预防过程中,由于所用器械消毒不严而造成的感染。 2.病原菌特点 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多种多样,以条件致病菌为主,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假丝酵母菌等;由于在医院环境内长期接触大量抗生素,医院内耐药菌的检出率比社区要高,甚至多重耐药;这些细菌具有特殊的适应性,在获得耐药性质粒产生耐药性的同时,也可能获得侵袭力及毒素基因,从而增强其毒力,更容易攻击免疫力低下的宿主。 3.感染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 患者或医务人员在医院里互相直接接触含微生物的物品而感染。 (2))pH值下降,可低于6.0甚至更低;严重时厌氧菌、真菌大量增殖。临床上主要见于昏迷、气管插管、禁食禁饮、口腔干燥综合征等患者。 (2)口咽部(口腔)菌群抑制 多见于抗菌治疗及存在急慢性咽炎等炎症时。菌群特点为细菌总量及种类减少,尤其是培养时革兰阳性球菌(多为甲型链球菌)微菌落的减少或消失。 (3)胃内菌群过度生长 当胃内酸度降低,胃液pH值升高至4.0左右时,胃内细菌数可增加102~104倍。常见于胃大部分切除、萎缩性胃炎和服用抗酸药的病人。幽门梗阻而导致胃排空障碍、胃内容物滞留,也可导致胃内菌群过度生长。 (4)小肠菌群过度生长 常见于胃内细菌生长过度,小肠蠕动排空障碍对菌群的清除速率降低,如各种原因造成的小肠梗阻、肠麻痹患者。菌群特点为小肠中细菌数增长102~104倍,有两种类型,即咽菌群型和结肠菌群型,后者更严重、危害更大。 (5)结肠菌群抑制 抗菌治疗、急性腹泻性疾病等可使结肠菌群显著减少、抑制。菌群特点是总量减少、多样性减低。严重的急性腹泻菌群以兼性厌氧菌为主;如果大便检查有真菌存在、增多,则提示是抗菌治疗引起的菌群抑制,腹泻引起的菌群抑制一般不会有真菌生长;大便有白 或脓细胞则提示致病性强的细菌感染。 (6)结肠发酵型菌群 当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或肠蠕动过快没有足够时间消化吸收食物,均可导致结肠发酵型菌群,见于肝胆胰和肠道疾病、小肠细菌生长过度、肠道慢性炎症、肠易激综合症等。菌群特点是总菌量无减少,但多样性降低,菌群以革兰阳性杆菌为主,可合并有真菌,大便pH值在6.0以下,化学染色可观察到大量脂肪球或淀粉颗粒。若查见白细胞,提示有炎症反应。 (7)结肠腐败型菌群 主要见于蛋白质消化不良和便秘者。菌群特点为总菌量无减少,但菌群以革兰阴性厌氧菌为主。腐败型菌群对人体的危害较发酵型菌群更甚,可引起所谓慢性结肠中毒综合症,以及肠道中致癌物质产生激活增加等。 (8)阴道菌群过度生长 阴道细菌过度生长(或称为阴道多重微生物综合征)的病因比较复杂,主要与性激素水平、性生活过度、使用宫内节育器、以及抗菌治疗扰乱阴道正常菌群有关。菌群特点为总菌量增加102~104倍,细菌种类增加、复杂,以专性厌氧菌为主,优势菌种类不定,可为阳性球菌或阴性球菌或阴性杆菌;阴道酸度减弱pH值升至4.6以上;阴道分泌物中可有白细胞(阴道炎),或无白细胞(细菌性阴道病)。 3.微生态诊断 微生态诊断包括菌群检测、菌群功能检测及微生境参数检测三方面。菌群失调检测方法有多种,可分为I度、II度、和III度菌群失调(康白教授);依据光镜下细菌的染色和形态对有关细菌进行计数评分(称为Nugent评分);依据涂片染色镜检结果对各种菌群进行描述和分类的方法。 (1)菌群检测指标 (1)细菌密集度 指标本中细菌分布、排列的密集程度,反映人体某部位菌群总生物量的大小,是一个半定量指标。密集度高低与机体对菌群的清除速率密切相关,一般来讲,菌群密集度高反映出人体器官或组织对菌群的清除速率低,菌群密集度低则反映出该器官或组织对菌群的清除速率高或者受到了抗生素的作用。 菌群密集度分为五级: 0级(记为“0”):油镜下平均每视野细菌数1个;I级(记为“+”):油镜下平均每视野细菌数1~9个,每毫升或每克标本中的细菌数约为105~6CFU;II级(记为“++”):油镜下平均每视野细菌数10~99个,每毫升或每克标本中的细菌数为1

文档评论(0)

琼瑶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