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34 卷第 7 期 环 境 科 学 学 报 Vol.34,No.7
2014年7月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Jul.,2014
DOI:10.13671/j.hjkxxb.2014.0557
王金娜,杨基先,王继华,等.2014.混合碳源制备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效能及产量预测模型[J].环境科学学报,34(7):1654⁃1660
WangJ N,YangJ X,WangJ H,et al.2014.Prediction neural network of theflocculation efficiency and bioflocculant yield using mixed carbon sources
[J].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34(7):1654⁃1660
混合碳源制备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效能及产量预测模型
1 1 2 1 1,∗ 1 1
王金娜 ,杨基先 ,王继华 ,李昂 ,马放 ,吴丹 ,王樱凝
1.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 150090
2. 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25
收稿日期:2013⁃11⁃17 修回日期:2013⁃12⁃25 录用日期:2013⁃12⁃25
摘要:为实现混合底物的高效定向转化,以产絮菌根癌农杆菌(Agrobactrium tumefaciens) F2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单一碳源及不同初始浓度对
菌体生长、絮凝效能及絮凝剂产量的变化规律,采用BP算法构建絮凝效能及产量预测神经网络.产絮菌F2利用葡萄糖时的絮凝效能和产量分
-1 -1
+
别为88.98%和2.20 g·L ,过低的初始浓度将影响产量,不低于7.5 g·L 为佳.以D⁃( )⁃葡萄糖、D⁃半乳糖和D⁃甘露糖3种单糖为混合碳源,
- -
构建网络结构为3 5 2 的产絮效能及絮凝剂产量预测模型,对两个输出层的预测误差范围均在4%以内,预测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浓度的
-1 -1 -1
最优解为6.59 g·L 、1.32 g·L 、3.57 g·L ,经验证混合碳源发酵产絮可使絮凝效能和产量比单一葡萄糖发酵时分别提高6.87%和26.82%,
本文为产絮菌F2利用含糖有机质废液发酵产絮凝剂提供数据参考.
关键词:生物絮凝剂;混合碳源;絮凝效能;絮凝剂产量;BP神经网络
文章编号:0253⁃2468(2014)07⁃1654⁃07 中图分类号:X703.1 文献标识码:A
Prediction neural network of the flocculation efficiency and bioflocculant yield
using mixed carbon sources
1 1 2 1 1,∗ 1 1
WANGJinna ,YANGJixian ,WANGJihua ,LI Ang ,MA Fang ,WU Dan ,WANG Yingning
1. State KeyLabofUrbanWaterResourceandEnvironment,Schoolof MunicipalandEnvironmentalEngineering,HarbinInstituteofTec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基于碳源汇模式系统Carbon Tracker的广东省近地层典型CO2过程模拟研究.pdf
- 基于自组织映射与哈斯图方法的地表水水质评价研究.pdf
- 大规模灾害中基于聚类的医疗物资联合运送优化.pdf
- 应用CMAQ模型解析河北南部城市的霾污染来源.pdf
- 某焦化场地苯并(a)芘污染空间分布范围预测的不确定性分析.pdf
- 洞庭湖岸边带沉积物氨氧化古菌的丰度、多样性及对氨氧化的贡献.pdf
- 活化温度对竹柳基活性炭性能及其制备过程中副产物组成的影响.pdf
- 活性氧化铝硅胶吸附剂对环境水体的脱氟行为研究及应用初探.pdf
- 活性污泥TB-EPS的絮凝特性研究絮体的成长、破碎与再凝聚.pdf
- 活性污泥法的多变量最优控制Ⅰ.基础理论与DO浓度对运行费用的影响.pdf
- 混菌接种条件下微生物燃料电池芯片的产电特性研究.pdf
- 淹水胁迫下小麦根通气组织形成的PCD特征及活性氧作用初探.pdf
- 添加剂对伴矿景天修复石灰性铅冶炼污染土壤的影响.pdf
- 清洁生产驱动的弗氏链霉菌新霉素发酵过程优化策略.pdf
- 渤海沉积物中磷的分布与埋藏通量.pdf
- 温州城市不同下垫面径流中无机氮的含量及初期冲刷效应.pdf
- 温度、曝气和沉积物对绿潮硬毛藻分解的影响.pdf
- 温度、盐度、铜、氨对对虾仔虾(Penaues orientalis K)和光滑河兰蛤(Potamocorbula laevis)的影响.pdf
- 温度与pH对生物合成施氏矿物在酸性环境中溶解行为及对Cu2+吸附效果的影响.pdf
- 温度和光照期对三个小麦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