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课题:§6.2 中位数与众数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前面已经用两节课学习了第六章的第一节内容――平均数,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且能利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前两节课学生在对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这一简单统计的学习,采用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来得出平均数,并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体会到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使学生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掌握并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概念,结合前面的平均数从三个方面认识“平均水平”,能根据所给的信息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在具体的实际情境中,能分清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并会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具体问题作出的正确评判;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应用数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技能: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含义,会正确计算众数和中位数;能结合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做出自己的评判。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情感与态度: 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常用数据的认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并能够作出合理决策,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由六个基本教学环节组成: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探索问题;第三环节:理性概括,构建新知;第四环节:实践应用,鼓励创新:第五环节,归纳小结,反思提高;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加强巩固。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内容: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经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作出恰当的评判是很重要的。下面请看一例: 某次数学考试,小英得了78分。全班共32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2个62分,1个30分,1个25分。 小英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4分,所以小英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数学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小英对妈妈说的情况属实吗?你对此有何看法?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出评判: 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五的成绩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是不属实的。原因是全班的平均分受到了两个极端数据30分和25分的影响,利用平均数反应问题就出现了偏差。 怎样说明这个问题呢?我们需要学习新的数据代表——中位数与众数。 目的:一是复习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同时说明有些数据利用平均数是反应不出问题的,为引入新的数据代表奠定基础。 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力求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 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积 极投入新知识的学习。 注意事项:本环节占用的时间不宜长,只要达到引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既可。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问题: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

文档评论(0)

aicen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