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清朝前期台湾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讲解.ppt

第三讲清朝前期台湾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讲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台湾的民间信仰有许多,被供奉的神灵也有很多。其中包括土地公,妈祖,水仙尊王,千岁爷,保生大帝,有应公,清水祖师,开漳圣王,三山国王,太子爷,玄天上帝,七娘妈,一贯道,明明上帝等等。其中以妈祖信仰最为盛行。 保生大帝;开漳圣王 三山国王 传说三山国王为结拜兄弟 ,曾帮助杨坚(隋炀帝)完成霸业 ,战功显赫而尊崇 这其中妈祖信仰最为盛行。妈祖信仰的传播现在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种说法是官方传播,另一种是移民传播。传说妈祖有侍从神”千里眼“和“顺风耳”,它们分别持月眉枪与月眉斧。 妈祖信仰——大陆与台湾的纽带 妈祖文化是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精神纽带,妈祖作为“海上和平女神”在新时期具有“和平使者”的作用。在目前两岸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各异的情况下,在文化交流中最容易引起思想共鸣的还是民间信仰文化。 妈祖信仰源于福建莆田,而历史上大陆来台湾的移民中闽人居多。其中的移民大多属于非法,在原始的海上交通工具条件下,闽人在登船渡海时,?无不忐忑不安,?心怀恐惧。这时,妈祖成为他们赖以求助的神明,作为精神寄托漂洋过海。安全抵达后,为了报答妈祖,便在各自落脚的地方供奉妈祖,财富充裕后,便建庙宇供奉 妈祖信仰产生于民间,历经千年而不衰,发展至今依然是一种比较活跃的“活态文化”。作为“活态文化”的妈祖信仰,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一种信仰、一些程序化的行为,在祭典和进香的整个过程中,妈祖祖祠已经成为人类学家所说的“寓意丰富的纽带象征,它们将领袖与被领导者、高贵者与低贱者维系在一起,共同生活于这个社会世界之中”。在祭典过程中,人们等级之间、社会地位之间的差异消失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认同的关系凸显了。作为民间信仰,它是分散的,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信众,并形成各有特色的民俗,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产物,却又有着大致相同的信仰模式。 * * 第三讲、清朝前期台湾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台湾政权的更迭 郑台时期台湾的开发(1661—1683) 清朝前期台湾的开发 清朝前期台湾的社会结构和职业结构 清政府在台湾的统治与社会矛盾 一、台湾政权的更迭 郑成功收复台湾不只是为了一时军事需要,而且要“开国立家”,建立“万世不拔基业”。因此,进入台湾后不久,郑氏政权即着手在台湾建立行政管理体系。 1662年,郑成功不幸病亡,年仅39岁,郑经袭位;与叔父郑世袭争权,获胜。此后一段时间内,郑氏政权与清朝隔海相峙,时战时和。 1662年6月,清方欲招抚郑经,不成。 1663年11月,清军在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的协助下,进攻沿海据点,先后攻克厦门、金门,使郑氏失去了沿海大陆的堡垒,孤守台湾。 1664年11月—1665年5月,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两次攻台不成。遭遇风暴 1667年,1669年,清朝两次派员招抚郑氏不成。 1674年,大陆发生“三藩之乱”,郑氏出兵进攻大陆沿海,互有胜败,至1680年方退守台湾,此次之后,海峡两岸形势已明显有利于清方,台湾统一于清王朝已显历史趋势,这主要来源于台湾内部出现了一系列危机。(争权;军队离心;天灾人祸) 1681年,郑经去世冯锡范绞杀郑克 ,择植12岁的郑克爽嗣位。 1681年,康熙帝下令何机进占台湾,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授与“专征”权。 1683年7月8日,施琅率军出发,攻取台湾,在澎湖大败刘国轩,9月31日,郑克爽投降,至此,实现了台湾的统一。 台湾弃留之争 1684年,康熙决定在台设府县,弃留之争才结束。 姚启圣、施琅 二、郑台时期台湾的开发(1661—1683) 1、大陆移民的大量迁台 移民来源:军事移民、民间移民。 军事移民:1661年,郑成功进入台湾,带领3万人,其中为伍操戈者不足2万;1664年,郑经携军人,附属人员,明朝遗老约6、7000人入台;1674—1680年,郑经攻打大陆沿海,将俘虏的清兵、乡绅、乡勇眷属等数千人迁台。 民间移民,1661年冬,清军实行迁界政策,沿海大批百姓不顾禁令,冒死东渡台湾,耕地开荒。 故,到郑氏后期,台湾的汉族人口已超过10万人。 2、大陆政治文教制度的移植 ①设立各级行政机构 一府二县(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 ②传播文化 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的出现 推行教育,陈永华,建立了系统的教育体制,推行科举制度 学院、府学、州学、社学 3、推行和睦相处的民族政策 在当时的移民和土著居民的关系中,郑氏政权奉行的基本上是一种民族和睦的政策,其措施有: 团结上层人物,广泛争取土著民众对驱荷和抗清事业的支持。 严禁滋扰土著村社,维护土著民众的根本利益 发布垦田令,鼓励官兵自主垦田 向土著居民传授农耕技术,帮助他们发展生产。 4、社会结构 郑氏家族集团(封“延

文档评论(0)

美洲行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