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热带海洋学报 JOURNAL OF TROPICAL OCEANOGRAPHY 2013 年 第 32 卷 第 2 期: 55−65
海洋水文学 doi:10.3969/j.issn.1009-5470.2013.02.006
2000 年秋季东沙冷涡的三维结构及其演化过程*
林夏艳 1,2 ,管玉平 1 ,刘宇 1,2
1. 热带海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301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39
摘要: 根据 AVISO(Archiving Validation and Interpolation of Satellite Oceanographic Data)高度计资料,用区域海洋
模式(ROMS)再现和分析了 2000 年 9 月 4 日—10 月 11 日生命周期为 36 天的一个东沙冷涡过程。该冷涡的平均半
−1
径为 77km ,移动路程为 487km 。模式结果表明,该冷涡的平均移动速度为 15cm·s ,冷涡的移动方向几乎沿着
1000—2000m 陆坡等深线,除了地形的影响外,东北季风也对该冷涡移动方向的转换有作用。冷涡的形变与 β 效
应有密切的关系,趋势是导致其形状为长轴位于东北-西南方向的椭圆。其次,对该冷涡的半径、涡度、能量密度、
−6 −1 −2 2 −2 −2
形变和散度等进行时间序列计算分析,得到其平均涡度为 3.997×10 s ,平均能量密度为 2.42×10 cm ·s ·km ,
涡度与半径具有近似正相关关系,而平均能量密度与半径呈负相关关系;平均的剪切形变、拉伸形变和散度的平
−6 −1 −7 −1 −8 −1
均值分别为 1.801×10 s 、4.612×10 s 、3.269×10 s 。数值结果表明, 在这次东沙冷涡过程中,整个生命周期
共出现过两种不同的三维结构,在生成阶段涡旋形状为表层和底部小、中间大的腰鼓状;成熟期为表层大、底部
小的碗状;消亡阶段只能在表层看到信号。该东沙冷涡的深度在不同的生存阶段也不同,大部分时刻小于 50m 水
深,但最深可达到水深 450m 处。最后,文中给出了速度、温度和盐度的垂向分布情况。其中,东沙冷涡的切向
速度在 40— 50cm·s−1 间,高值区位于水深小于 100m 处,在 100—200m 速度递减率较大;温度分布具有一个位于
60—100m 水深处的低温拱起结构,该冷涡造成了 10—20m 左右的等温线抬升;高盐核心的拱起结构比低温拱起
结构更深,大致位于 100—150m,高盐核心区盐度≥34.6‰ 。
关键词: 南海北部 ; 东沙冷涡 ; 运动特征;三维结构 ; 垂向速度特性;垂向温盐特性
中图分类号: P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470(2013)02-0055-11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Dongsha Cold Eddy during
autumn 2000
1,2 1 1,2
LIN Xia-yan , GUAN Yu-ping , LIU Yu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opical Oceanography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吲哚美辛微观结晶机制及其纳米包衣的影响.pdf
- 印度洋热含量在南海夏季风爆发中的作用.pdf
- 应用氧化偶联反应制备二苯乙烯类低聚化合物.pdf
- 应用于龟山岛热液喷口探寻的散射光式水下浊度仪研制supsup.pdf
- 莺歌海盆地海底麻坑的形成及泥底辟发育和流体活动的关系.pdf
- 荧光分析法测定喜树果药材中的喜树碱.pdf
- 用于肿瘤靶向治疗及诊断的糖结合物的研究进展.pdf
- 粤东至闽南沿岸海域夏季上升流的调查的研究supsup.pdf
- 粤西及其琼东北海区悬浮体浓度及其海水浊度特征分析supsup.pdf
- 越南巴达棱湾沿岸海域周年风和浪的观测分析.pdf
- 2003年夏季华南持续高温天气过程及其热力诊断.pdf
- 2004~2011年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在望加锡海峡中的年际变化.pdf
- 2004年秋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组成及数量分布特征.pdf
- 2005—2010年大亚湾核电站附近海域海水中总β放射性水平.pdf
- 2005~2010年南海海平面异常升高的特征及机制.pdf
- 2005年5—6月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可能原因浅析.pdf
- 2006年春季珠江口海岸带近地面层热通量收支的观测的研究.pdf
- 2011年夏季南海北部海区水团分析supsup.pdf
- amg-1对小鼠和大鼠缺血脑能量代谢及其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pdf
- ampk及肺部炎症的研究进展.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