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与防灾要点.ppt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到目前为止,观测到的地震震源深度最深为720km。 * 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 根据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中称为微观震中,用经纬度表示;根据地震宏观调查所确定的震中称为宏观震中,它是极震区(震中附近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的几何中心,也用经纬度表示。由于方法不同,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往往并不重合。1900年以前没有仪器记录时,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坏范围而确定的宏观震中。 中国地震局官网 * 1935年里克特定义 * 1935年里克特定义 * * 附录P187,P200 地震是一种随机性极强的自然灾害,不可能保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绝对安全,也不可能不抗震设防。 使用寿命期内对不同频度和强度的地震要求结构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力,使得设计的结构在未来地震作用下发生破坏的概率为社会所接受,同时为当前的经济条件所允许,合理的抗震设计应满足经济与安全之间的平衡。 地震是一种随机性极强的自然灾害,不可能保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绝对安全,也不可能不抗震设防。 使用寿命期内对不同频度和强度的地震要求结构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力,使得设计的结构在未来地震作用下发生破坏的概率为社会所接受,同时为当前的经济条件所允许,合理的抗震设计应满足经济与安全之间的平衡。 到目前为止,观测到的地震震源深度最深为720km。 * 到目前为止,观测到的地震震源深度最深为720km。 * 到目前为止,观测到的地震震源深度最深为720km。 * 1.3 地震的基本术语 1.3.1 震源和震中 震中距: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震源: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 震中区: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 远震(1000km) \ 近震(100-1000km) \ 地方震(100km) 杂 波 P波开始 S波开始 面波开始 1.3.3 震级(Magnitude) 地震震级是地震的强度级别,由震源所释放出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是里氏震级。 震级等于标准地震仪记录到的震中距Δ=100km处的地面最大水平位移(以10-6m为单位)的常用对数。 一、定义 A: 待定震级的区域地震记录仪记录到的最大水平位移振幅( 10-6m ); A0: 标准地震仪在同一震中距离处的最大水平位移幅值; lgA0(Δ): 0级地震在不同震中距的振幅对数值,称为起算函数,又叫标定函数。里克特规定:在Δ=100km处,记录最大振幅的地动位移为10-6m 时,对应的震级为0。 地震震级M与震源所释放的能量E之间的关系: 二、震级与能量的关系 能量E的单位:尔格(1尔格=10-7J ) 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2倍;相差二级,能量相差1000倍。 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一个两万吨级的原子弹。 由于震源深浅、震中距大小等不同,地震造成的破坏也不同。震级大,破坏力不一定大;震级小,破坏力不一定就小。 烈 度 1.3.4 烈度(intensity) 一、定义及影响因素 地震烈度是度量某一地区地面和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在同一地震的影响下,各地烈度不同;地震烈度不仅取决于地震本身的大小,同时还受震源处岩层错动的方式、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震波的传播介质、表土性质、地下水埋藏深度,以及建筑物的动力特性、建筑材料、设计标准、施工质量和维护情况等许多条件的综合影响。 1.3.4 烈度(intensity) 一、定义及影响因素 二、烈度表 地震烈度表是评定烈度的标准和尺度。 我国在1980年制定了《中国地震烈度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将地震烈度分为1-12度。 烈度是在还没有地震动观测仪器以前,地震动强弱的评定不得不以宏观现象为依据的物理量,它以人的感觉、物体的反应、各种结构的破坏以及地表破坏为标准。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烈度表,采用的标准不同,所分的级别也不相同。 1.3.4 烈度(intensity) 一、定义及影响因素 二、烈度表 三、基本烈度(偶遇烈度、中震裂度) 四、设防烈度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称为设防烈度。 设防烈度的取值依据: 规范规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的地震基本烈度。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防。 《抗震规范》附录中列出了我国主要城镇的抗震设防烈度。 1.3.4 烈度(intensity) 一、定义及影响因素 二、烈度表 三、基本烈度(偶遇烈度、中震裂度) 四、设防烈度 五、多遇烈度 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出现的频度最高的烈度。也称为常遇烈度、小震烈度。其超越概率为63.2%,重现期为50年

文档评论(0)

美洲行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