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道路立体交叉.ppt

  1.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节 立体交叉的设计步骤 立交方案评价 立交方案评价的方法较多,通常采用的有综合评价法、分项评价法、技术经济比较法、经济比值法、环境协调与造型比较法等。 ① 综合评价法 对建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运筹学的层次分析法或模糊数学的方法或二者的结合使用,通过各影响因素权重的计算和综合分析比较,以寻求整体最优或较优的立交方案,作为决策的依据。综合评价法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决策分析过程。 第三节 立体交叉的设计步骤 ① 综合评价法 第三节 立体交叉的设计步骤 ① 综合评价法 权重是各因素之间相对重要程度的反映。为使权重取值科学,不过分偏差,通常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德尔斐(Delphi)法,即发放专家调查表。该表应有选择地向专家发放,收回后还应作正态分布的假设检验,以保证调查质量。 在多目标决策过程中,各因素是相互影响的,有些因素很难量化,有的甚至是不可量化的,因此各因素之间就不能直接判断其影响程度,从而得到决策结果。为能统一比较,需要把有量纲和无量纲的各指标换算成O、1之间的实数,称为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对定量的指标(如匝道长度、通行能力等)通过计算直接或间接得到;对定性的指标(如社会反映、分期修建适应性等)很难计算获得,可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得到。 ① 综合评价法 第三节 立体交叉的设计步骤 ② 技术经济比较法 直接计算各个立交方案的技术指标、使用指标及经济指标值,列成数表逐项进行对比,通过对各个方案的造价、运输费用和养护费用进行综合分析,选出最佳方案。 第三节 立体交叉的设计步骤 ② 技术经济比较法 第三节 立体交叉的设计步骤 1. 国外立体交叉的发展 1925年,法国兴建了第一座苜蓿叶形立体交叉。 美国于1928年在新泽西州建造了能每昼夜通过62500辆当量汽车的苜蓿叶形立交。 伴随着社会经济增长和汽车工业发展而产生。 第四节 我国立体交叉形式的发展 2.国内立体交叉的发展 1955年,武汉在滨江路上建成第一座部分苜蓿叶式立体交叉。 1956年,北京开始在京密引水工程滨河路上修建三座部分苜蓿叶式立体交叉。 1959年,武汉建设江汉一桥时,利用桥头边孔供滨河路通行,也建成了同样形式的立交。 20世纪50年代末,乌鲁木齐市在火车站站前广场处依“坡”就势建造了我国第一座城市环形立交。 1964年,广州在大北路建成第一座双层环形立体交叉,该立交在1986年又改建为三层环形立体交叉。 20世纪70年代伊始,北京陆续建成了一大批完全互通式苜蓿叶形立体交叉。 第四节 我国立体交叉形式的发展 我国立体交叉形式的发展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道同层行驶的立交形式只适用于自行车交通量较少的交叉口。 这与我国机动车、非机动车不断增长的国情是不相适应的。 第四节 我国立体交叉形式的发展 北京于1979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机非分行的三层式苜蓿叶形立体交叉——建国门立交。 第四节 我国立体交叉形式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环形立体交叉由于布局紧凑、节省用地、便于分期建设的特点,在我国立交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北京朝阳门立交、西直门立交分别采用了两层和三层环形立交。 第四节 我国立体交叉形式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环形立体交叉由于布局紧凑、节省用地、便于分期建设的特点,在我国立交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北京朝阳门立交、西直门立交分别采用了两层和三层环形立交。 第四节 我国立体交叉形式的发展 如今,老的西直门环形交叉口交叉已经拆除,环交的环道交织段上严重堵塞。 第四节 我国立体交叉形式的发展 环形立体交叉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是1983年广州建成的区庄立交。 区庄立交是一座典型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行的四层环形立体交叉。 第四节 我国立体交叉形式的发展 长沙在原桥头交叉口处加建非机动车道、中央分隔带,通过简单的设施改造和交通管制来改善交通。 第四节 我国立体交叉形式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年代中期以后,全国城市建设迅速发展,许多大城市配合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修建了一批别具特色的城市立体交叉,既顺应了地形特点又满足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交通功能。例如,天津市的中山门立交、北京市的安慧立交。 第四节 我国立体交叉形式的发展 第四节 我国立体交叉形式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年代中期以后,全国城市建设迅速发展,许多大城市配合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修建了一批别具特色的城市立体交叉,既顺应了地形特点又满足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交通功能。例如,天津市的中山门立交、北京市的安慧立交。 安慧立交是配合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的重点市政工程之一。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行的立体交叉,对机动车为互通式苜蓿叶形,对非机动车是交织段很长的环形交叉。 第四节 我国立体交叉形式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大城市开始大量建造快速路,对车辆通过交叉口的车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定

文档评论(0)

bos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