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行规范针对楼梯结构汶川地震启示:大震时,楼梯间是人们选择逃生的唯一通道,楼梯间人流瞬间会达到峰值。如果此时楼梯结构发生严重破坏,或者由于楼梯结构破坏而导致非结构构件破坏,造成逃生通道中断或堵塞,会导致严重后果。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6.1.15条规定:“对于框架结构,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6.1.4条规定框架结构的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楼梯结构应有足够的抗倒塌能力”,“宜采取措施减小楼梯对主体结构的影响”。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3.6.1条关于混凝土结构防连续倒塌设计要求:“增强疏散通道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
近年来,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念已逐渐应用于工程实际,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均引入这种设计理念并就具体实施方法作出了规定。楼梯间起着地震时逃生的重要作用,将楼梯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提高,设计为整个结构的“安全岛”的概念,已被广大工程师所接受。
2? ?当前设计院对楼梯结构的主流设计方法探讨
2.1 楼梯结构采用传统整浇做法
(1)楼梯设计仍采用汶川地震前的传统方法,不参与结构整体计算,仅对楼梯构件的抗震构造措施进行加强。
这种设计方法违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6.1.15条的要求,但目前仍被广泛使用。
(2)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要求,将楼梯结构输入结构整体模型进行计算并设计。
大量精细分析结果表明,楼梯结构对框架类结构的整体刚度、规则性影响显著,梯柱、梯梁、梯板以及楼梯周边结构构件地震作用效应较大,设计时极易超筋,而如果增大相关构件尺寸来解决,会导致楼梯结构刚度进一步增大,地震作用效应进一步增加,在设计上形成“死循环”(图2(a))。一味的“硬抗”,可能会影响建筑使用功能和整体结构布局,同时会导致建筑造价上升。
(a)楼梯整浇对结构振动特性及构件内力影响(MIDAS软件)
(b)滑动支座改善结构刚度布置(ETABS软件)
另外,由于楼梯结构错层布置,现行个别主流设计软件在楼梯建模、分析单元选取、刚度集成方面 存在诸多“盲区”,导致计算结果极易发生异常,对设计人员造成严重困扰。同时,现行规范缺乏楼梯结构的概念设计,对楼梯结构构件的抗震措施、预期破坏模 式、性能目标实现机理等交代不明,导致图3 11G101-2图集中楼梯滑动支座建议做法图4 梯柱破坏引发梯板脱落示意
由于图3构造简单,且广大设计人员根据11G101-2图集说明笼统认为用上述做法时,整个楼梯结构(注:11G101-2图集原意仅梯板)可不参与计算,大大简化了设计步骤,造成目前图3做法不分楼梯结构是否安全、不分梯柱是否薄弱且未经抗震设计、不分梯板与梯梁隔离是否影响结构冗余度、不分梯板下端大震时会否翘起等安全隐患而盲目地大量使用。
(1)存安全隐患。
将楼梯斜板简单放置在梯梁上,减少了结构冗余度,大震时梯板有脱落风险!虽然梯板的搭接长度满足现行规范框架结构的层间变形需求,但支撑楼梯斜板另一端的梯柱,如其截面尺寸较小且未经抗震设计,很难形成强柱弱梁的破坏机制,大震时,梯柱很可能先于主体结构发生破坏,而导致另一端“搁置”在梯梁上的梯板发生滑落,从而使楼梯间发生连续倒塌的脆性破坏(图4)。
另外,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7度及以上大震时,采用图3滑动支座做法的梯板下端会发生竖向翘起现象,且竖向加速度反应较大,梯板振动与梯梁碰撞造成梯板跨中产生明显水平裂缝。如果大震时楼梯间人流密集,这种振动反应极易引发踩踏事故等。
最后,梯板与梯梁脱开后,楼梯结构可能与主体结构脱开,成为主体结构的单跨框架子结构。一方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6.1.5条避免甲乙类建筑和高层建筑使用单跨框架,另一方面,楼梯子结构存在地震力二次放大的可能(鞭梢效应),这更加重了梯柱首先发生脆性破坏的风险。
(2)不美观,预留变形区构造极易被后期装修工程忽略。
梯板下端与休息平台连接处,建筑面层要预留125px的“预变形滑动区”,这使得建筑面层不连续。框架结构一般均为公共建筑,这种做法影响建筑美感。工程案例表明,大多滑动支座在装修时被建筑面层顶死,形同虚设。
(3)设计、施工不方便。
11G101-2图集没有交代梯板以外的楼梯构件设计方法,而这个环节被绝大多数设计师误读,导致楼梯结构设计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另外,隔震层厚度较小,且必须位于梯梁与梯板之间,施工定位要求较高,难度大。
3? ?陕14G10《隔震橡胶支座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