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 录
地质概况
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
顶板管理与支架
爆破说明
供电系统及设备
循环方式及作业形式
通风瓦斯煤尘管理
主要经济指标及提高煤质措施
技术安全组织措施
生产系统
贯彻记录
地质概况
一、工作面位置:
本面地表位于本矿井田中北部,地面为荒山、农田,无建筑物及其他设施。地面标高为728m,盖山厚度平均96m。井下位于15101工作面西部,分为Ⅰ、Ⅱ两块。
二、开采范围及赋存条件见表(1—1):
(表1-1)
项 目 单 位 最 大 最 小 平 均 备 注 Ⅰ Ⅱ 地面标高 m 工作面标高 m 638 632 635 走向长度 m 68 70 倾斜长度 m 36 40 煤层倾角 o 10 5 8 面 积 m2 2520 2800 煤层厚度 m 6 容 重 t/m3 1.4 工业储量 t 20563 23520 可采储量 t 18000 21000 回 采 率 % 88
三、地质构造
1、地层
井田内地层有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第四系,现由下至上简述如下:
(1)中奥陶系马家沟组(O22)
本组为煤系之基盘,主要由深灰色厚层致密状石灰岩组成,石灰岩层面下60—80m处有不稳定质不纯厚度不大的石膏层,呈扁豆体赋存,本组地层的石灰岩质较纯,易被水深解形成卡斯特溶洞,在重力作用下,上覆地层陷落,使煤系形成陷落柱,给矿井生产带来很大困难,不利于正规开采。
(2)中石炭系本溪组(C2)
本组地层平行不整于奥陶系地层之上,本井田内厚度约28.47m左右,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由黑灰色页岩、灰色砂质泥岩、灰色石灰岩、细砂岩组织,底部有一层鸡窝状山西式铁矿,此层之上有一层灰白色铝土岩。
(3)上石灰系太原组(C3)
连续沉积于本溪组地层之上,底部以一层灰色细砂岩与本溪组分界,出露于井田东南部姜家沟、孙家沟一带,该地层为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以16#煤层下部灰色中细粒砂岩K1的底面为太原组与本溪组的分界线,本组地层由灰色、黑色的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石灰岩及煤层组成,呈三个极为明显的海进海退沉积旋回。8#—16#煤层产于全组地层,厚度在93.50—109.5m之间,本井田平均厚度95.6m左右,为主要含煤地层,其中可采煤层为15#煤,煤厚7.5m,含煤系数7.4%,其中四节石(K2)、钱石(K3)、猴石(K4)灰岩为良好标志层。8#煤层顶板有一层泻湖海湾相的含动物化石,且夹有磷铁矿结核的黑色泥岩,岩性稳定,亦为良好的标志层。
(4)二迭系下统山西组(P13)
本组为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连续沉积于太原组之上,为陆相沉积,出露于井田东北、东部及东南部,呈弧形分布,主要由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灰白色中—粗砂岩组成,含煤5层,编号1#—6#。
本井田仅含有3#和6#煤层,仅6#煤层局部可采,其余各煤层均不可采。全组地层厚度为88.50m—119.00m,平均95.93m,纯煤厚3.33m,含煤系数2.9%。
(5)二叠系下石盒子组
本组地层为纯陆相沉积,局部地区与石炭二叠系山西组有角度不整合现象,本组岩性多由绿色地层及黄色地层、砂岩地层、红色及黄色岩层、狮脑峰砂岩层及褐色地层组成。共厚80—130m,但本井田内3#煤层大多出露。故厚度不大,本组由K7、K8、K9三层砂岩标志,其底部的K8砂岩为下石盒子组与山西组的分界线。
(6)第三、四纪地层: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
A、黄土及红土层:由浅黄色、黄灰色、红黄色亚砂土、细粉砂土、亚砂土组成。黄土出露广,零星分布于各山坡沟谷间,且多直立节理,形成峭壁及黄土特有的地形,红土出露不多,位于黄土之下。本矿位于山沟底,故该矿井多见裸露岩石,少见黄土及红土,本层厚度为15m左右。
B、现代河床沉积,二号井井口及工业场地为一冲刷带山沟,前部主要为黄土覆盖层,沟底多为山沟冲刷沉积泥砂。该地层由砂石及粉砂土组成。主要分布沟谷之中,本层厚度不大,一般3—5m。
2、地质构造
该井田内地质构造特征主要为褶曲、陷落柱较为发育,现就其井田内主要地质构造描述如下:
(1)煤层露头
3#、6#煤层在井田内大部区域有露头线,尤其杨家沟村、南城沟、庙沟一带较多,此此,12#、15#煤层在井田东部边界处有露头线。
(2)褶曲构造
杨家沟背斜:距普—8钻孔200m左右,轴向大致南北向,延伸2600m,对矿井开采有一定影响。
马家垴向斜:轴向大致南北向,南部偏西南,位于井田西北边界处距贵—7钻孔200m,延伸长度1600m左右,对井田开采无影响。
(3)陷落柱
本井田陷落柱较为发育。井田内已探明9个,形态多为圆及椭圆形,最小直径20m,最大长轴可达160m以上,多分布在井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