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科技成果鉴定材料修...doc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
基础与临床研究
鉴 定 资 料
任务来源:安徽省卫生厅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应用技术项目
完成单位:安徽省立医院
二0一0 年 二 月
目 录
一 工作报告 2
㈠ 课题基本情况 2
㈡ 立项背景 2
㈢ 执行情况及研究成果 3
㈣ 课题经费使用情况 4
㈤ 存在问题 4
㈥ 课题组主要成员 5
二 研究(技术)报告 7
㈠ 国内外研究动态 7
㈡ 研究经过 10
第一部分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临床研究 11
第二部分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基础研究 18
㈢ 结论性意见 28
三 发表及待发表论文 29
四 查新报告 30
五 推广应用 31
六 课题组成员 32
㈠ 课题基本情况
⒈课题名称: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⒉课题来源:安徽省卫生厅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应用技术项目(编号:05A027,2008A056),是我科下肢动脉缺血系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⒊课题起止时间:2004年 01月2010年12 月
⒋课题承担单位:安徽省立医院
㈡ 立项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以及血管外科诊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所致的缺血性疾病发病率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尤其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致残性疾病。关于肢体缺血的治疗,目前临床通常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并可辅以高压氧治疗、中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病变早期、轻度的患者及无法行下肢血管重建的患者,大多数效果不理想。外科手术治疗及近年来发展的血管腔内治疗技术主要用于大中动脉病变,术后早期易并发血栓形成,晚期可再度发生狭窄。对于下肢动脉远端流出道闭塞而且缺乏代偿性侧支的患者,采用上述方法往往很难使血管再通,而且这类患者多为年老体弱的高龄患者,常常伴有心脑血管病变,体质差无法耐手术治疗,最终难以避免高平面的截肢,给患者造成极大的身心痛苦。因此对于远端流出道差的下肢缺血性血管疾病,如何重建侧支循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截肢率,是目前血管外科临床面临的重要课题。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干细胞研究的深入,采用治疗性血管方法在缺血部位重新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逐渐成为可能。动物实验证实,将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梗死肢体后可促进局部的血管形成,并肯定移植的内皮细胞祖细胞(EPCs)参与了新的毛细血管的生成。根据这些结果,国内外逐渐开展了应用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周围血管病患者的研究。尽管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通常骨髓采集量较大(300~500mL),对患者的身体条件要求高,并且有些患者由于惧怕骨髓穿刺而拒绝接受。有实验研究表明,动物和人的外周血中可分离到EPCs,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能够有效的将骨髓中EPCs动员到外周血循环。因此我们2004年1月来开展了自外周血提取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并针对临床研究中遇到的外周血干细胞数量少、骨髓动员存在一定风险,以及移植后局部血管新生需要长期维持等问题,开展了促进外周EPCs扩增、分化及归巢方面的基础研究。安徽省卫生厅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应用技术项目例患者条患肢G-CSF)动员骨髓单个核细胞进入外周血后,当WBC20×109/L且MMC30%时开始采集行缺血患肢局部肌肉注射总有效率%(49/66)。5年的随访,未发现因血管增生所致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血管内皮恶性肿瘤以及血管瘤等相关并发症,因此对于由于下肢远端动脉流出道差无法进行旁路手术或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或者由于年老体弱等原因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基础研究着重解决的是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与质量问题。在体外对如何来提高外周血中EPCs的增殖及分化能力,并促进其血管新生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们首先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成功的将外周血干细胞诱导向内皮细胞分化,并利用药物(巴曲酶)、细胞因子、基因转染等技术手段来增强外周血中EPCs的增殖与分化能力,促进其向缺血部位的归巢,提高其血管新生能力。通过本项目的基础研究,丰富了外周血干细胞在肢体缺血性疾病的中应用的理论依据,并为血管新生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依据。基础与临床互相结合,为下一步临床更加有效、快捷、安全的使用外周血干细胞提供了更好的技术与理论支持。
通过近7年的研究,共发表相关论文篇,举办学习班次,并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与肯定。在此期间,共培养硕士研究生名。
㈣ 课题经费使用情况
科 目 金 额(万元) 备 注 1. 人员费 0.研究生补贴、科研劳务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