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梁计算书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预应力框架梁(YKL2)的计算书 1.设计资料 混凝土强度等级: 钢筋 1).预应力筋采用低松弛钢绞线,每根钢筋截面面积为 2).非预应力纵向钢筋采用HRB335级钢筋: 3).箍筋采用HPB235级钢筋: 3. 锚具采用: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OVM.M15-14锚具 4. 预应力梁的计算跨度取两端柱子的中心线距离: 26200mm 2预应力框架梁的计算 2.1设计资料 图1:框架梁(YKL2)内力布置图 2.1.1梁的几何特性: 图2 梁的几何特性示意图 框架梁为T形截面, 几何特征值为: 2.1.2内力组合: 支座处: 弯矩设计值:(考虑次弯矩有利的影响) 短期效应组合: 长期效应组合: 跨中: 弯矩设计值:(考虑次弯矩不利的影响) 短期效应组合: 长期效应组合: 2.2预应力筋的估算: 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绞线(1X7): 2.2.1预应力筋的估算: 按正截面承载力要求估算预应力筋的数量 取预应力度PPR=0.7 (1)跨中按矩形截面来估算: 取 h0——截面有效高度(预应力与非预应力筋的合力点距混凝土边缘的距离) M——外荷载效应组合引起的弯矩设计值 (其中:PPR:即预应力度,也可用表示) 非预应力筋: 总配筋率为: (2)支座处: 按矩形截面计算: 取 (其中:PPR:即预应力度,也可用表示)  由计算结果可知,预应力钢筋需要9根,但是考虑到预应力筋的连续性,其配筋同跨中截面的配筋,而支座处的的非预应力钢筋按构造要求进行配筋。 非预应力按照构造max{0.2%,}配筋 ,=  跨中截面的净截面的几何特征值表 名称 b(mm) h(mm) Ai(mm2) yi(mm) Ai*yi(mm3) Ai*yi2(mm4) Ii(mm4) 腹板 600 1780 1068000 890 950520000 8.46x1011 2.82 x1011 上翼缘 2040 120 244800 1840 450432000 8.29 x1011 2.94 x108 孔洞 d=110 3.14 -18997 120 -2279640 -2.74 x108 -2.2 x107 As Ep/Ec=6.15 6874 35401.1 35 1239038.5 As Ep/Ec=6.15 3436 17695.4 18656.16 x1010 合计 An 1346900 1.433 x109 1.74 x1012 2.82 x1011 2.2.2预应力筋的布置: 图3 预应力筋布置图 直线段AB水平投影长度: 曲线(B-B’)方程: 令坐标点定于曲线顶点C点,再令曲线在B-B’间的垂度为e,则,则由坐标推导而得,曲线方程为:( 直线方程与曲线方程相切于B(B’)点,抛物线的切线方程即为直线段AB的直线方程,于是有 ,设直线方程坐标定于B点,则直线方程为 设直线方程为: 即 曲线方程: 直线方程: 2.3预应力损失的计算: 张拉控制应力: 2.3.1锚具变形和预应力钢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 其中: A点处:= B点处= C点处, 4.2.3.2孔道摩擦损失 表1 孔道摩擦损失计算表 线段 x 1- 终点应力 0A 0.5 0 0.00075 0.99925 0.00075 1.05 1393.95 0.07 AB 6.55 0 0.009825 0.99022 0.00978 14.68 1380.32 1.05 BC 6.55 0.16 0.049825 0.951396 0.048604 82.49 1312.51 5.91 第一批预应力损失为: 2.3.3钢筋应力松弛损失 = 2.3.4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跨中(C点): 其中: :受拉区预应力钢筋合力点处,由于预应力(扣除相应阶段预应力损失)和梁自重产生的混凝土法向压应力,其值不大于 施加预应力时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受拉区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配筋率 对后张法构件, 支座(A点): 表2 预应力损失及有效预加应力示意表: 位置 (N/mm2) (kN) 跨中 (C) 支座 (A) 平均: 2.4次内力的计算:

文档评论(0)

taotao0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