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当代文学(1976-2000) 主讲:余建荣 第六章 80-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80年代文学思潮 一、新时期文学初期文艺复苏 1979年10月30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会议重申了双百方针,指出:“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对文艺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对作家写什么和怎样写“不要横加干涉” 1.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 1979年1月陈恭敏在《戏剧艺术》上发表《工具论还是反映论——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同年4月,《上海文学》发表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工具”说》。 在争鸣过程中大部分观点认为,工具论否认文艺对生活的认识作用和审美作用;工具论必然导致主题先行,把文艺变成阶级意志的附庸,必然最终取消文艺。 《人民日报》社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980年7月26日),提出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取代过去惯用的“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针。 2.关于现实主义的争论。 争论都涉及到了现实主义的核心——真实性等诸方面:如生活事实与生活真实、生活本质、写真实与写本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真实性与倾向性等等。 二、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 1.西方现代派文艺大讨论 1982年《外国文学研究》发表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该文直接把西方现代派与中国新时期文艺的未来发展结合在一起,提出在我国大规模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文学如何适应并创造出与之相匹配的“现代化”文学的问题。 徐敬亚在1983年《当代文艺思潮》上发表题为《崛起的诗群》一文,概括西方现代派文学特点:一是注意表现人的自我心理意识;二是追求形式上的流动美和抽象美;三是反对传统概念中的理性与逻辑;四是主张表现和挖掘艺术家的直觉和潜意识。 2.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 围绕什么是人性、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什么是人道主义、人道主义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人”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是否存在“人的社会主义异化”等重大问题,展开了大规模深入的讨论。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文学艺术在向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格局回归靠拢、重建现实主义审美理性的同时,十七年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格局也在恢复着。由于长期以来在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认知上所形成的思维模式和惯性的影响,这一时期文艺创作的变化,依然未能摆脱对政治的依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等命名,都是以文学紧跟时代政治的满足而掩盖了对文学自身审美自主的深入考察。这也反映了本时期文学的问题意识的某种偏颇和审美理性的欠缺。 三、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 此前的文艺思潮,基本上是对文革文艺观念格局的破坏和向十七年现实主义文艺观念的回归,文艺走在时代思想解放的前列,担负了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其他人文学科的许多职责,在产生了一次次轰动效应的同时,也暴露出文学自身如何尽快获得自身品格等方面的焦虑与困惑。而在本时期里,文学思潮正着眼于新格局的建立。 三、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 过去十年里,新时期文学无论创作还是理论批评,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文学与社会的对应层次上寻找自身的价值并以此来判定作品的优劣,文学的轰动效应也产生于此。80年代后期,文学的本体性问题倍受关注。作家们在“写什么”与“怎么写”两大命题面前,更多地开始关心后者。形式的意义,在作家们的创作观念中日渐强化起来。 三、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 1.文学主体性问题论争 刘再复发表了一系列论著,提出应在文学中确立人的创造、对象、接受三位一体的主体性地位。 三、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 2.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 文学的文化寻根现象主要体现在小说创作领域。作为一个创作群体,可以被视为新时期初期知青作家群的集体转向,包括韩少功、王安忆、贾平凹、郑义、郑万隆、阿城、李杭育等人。 2.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 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说到,“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他认为文学寻根“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是为了“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人类生存的根”。 第二节 90年代文学思潮 一、90年代的文学转型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中心的真正确立和商业时代的来临,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态度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传统的文化理念迅速蜕变,人们对作为文化组成之一的“文学”的期望值也日趋降低,文学不仅不再具有轰动效应。 其次,在完全市场化的商业社会中,由于影视传媒的日益发达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文学的精神价值也日趋下降,现代社会的读者已越来越不耐烦文字阅读而情愿以影视画面来愉悦放松自己。 再次,90年代文学的边缘化和泛商品化使得文学的非意识形态化特征也得到了强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