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强-古今共同的国家目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富强-古今共同的国家目标

富强:古今共同的国家目标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中,富强名列第一位。富强可以说是古今中外统治者共同追求的国家目标,富强的观念既包含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源流,更包含了对近代西方列强入侵的回应。 中国论文网 /9/view-7240883.htm   儒法富强观的分歧   中国古代有关“富强”的思想,至迟到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两条路线。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其大形势是“战而胜,则国安而身定,兵强而威立;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身死名息”,这样“富强”便成为其“时代主题”。在各国追求“富强”的历史活动中,出现了以法家为主的“国家本位”富强观,即以国家富强为首要目标,其他方面则弃而不计。另一种则是儒家主张的以“仁义”为治国之本,以民富为先的富强观。   法家的目标是雄霸天下,商鞅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最早将法家思想系统化并付诸实践者。为了实现“富强”,商鞅设计了一系列措施和手段。比如,“为田开阡陌封疆”,颁布“垦草令”,鼓励百姓开垦土地,“任其所耕,不限多少”;通过国家行政力量,调节并控制人口密度,做到“人地相称”;颁布“耕战令”,规定可以用上缴的农产品折抵相应的军功,以提高生产积极性;制定并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力图最大限度地保障农业生产人口,减抑商贾游食之人,根绝技巧奢华之事,“壹之农,则国家可富。”农耕,多粟,国富,强兵,霸天下,这就是商鞅设计的一条循序渐进的富强因果链。   但是,商鞅的富国思想是藏富于国库,而不是藏富于民。不仅如此,他还认为,民富会威胁到国富:“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因此,不能让民富,不能让民有“私荣”。商鞅特别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管理原则,叫“国富而贫治”。他明确规定,“家不积粟”,即农民除了口粮、种子之外,剩余的粮食百姓统统上缴国库,而不能积存于家,否则,便要治重罪。   另一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也认为:“人民财用足则隳于用力。”因此,“虽民足,何可以为治也?”他特别赞同“欲利而身,先利而君;欲富而家,先富而国”的思想。可见,法家的富强理论只为“富国”而非为“富民”。   与法家的“富强”观不同,儒家则主张“民富为先”,主张藏富于民。孔子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论语“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庶矣,即人丁兴旺,古人称富庶,即把人口增长看作是富裕的前提。人多了以后怎么办呢,孔子提出“先富后教”。孔子的学生有若在回答鲁哀公如何解决国用不足的问题时,便主张将赋税减半。他告诫鲁君说:“百姓足,君孰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于足?”   在儒家看来,“富民”是“王道之始”,所以主张轻徭薄赋。当孔子见到身为季氏家臣的冉求,“为之聚敛而附益之”时,非常气愤地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孟子认为最适宜的税制是什一税,即十分之一的税率。低于什一税,不足以供养君子,高于什一税,就是横征暴敛了。因此,他批评法家的富国政策是“富桀”,骂秦孝公、商鞅是“暴君污吏”。   在春秋战国争霸战的大形势下,法家的富国强兵的路线确实可以迅速见效,而儒家的富国方案则不免迂腐。但是法家的富国之策,却并不能带来持久的富强。秦王朝之短促的命运就证明了这一点。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秦败亡原因,指出秦兼并六国以后仍不改法家“强国方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以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而在儒家看来,富强包含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更看重“义”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 在义利关系上强调“正其义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儒家追求的“富强”,不是物丰兵利的富强,而是“仁义”充实的富强。邓新文教授把儒家的富强观归结为两点,即“德为本,财为末”和“富强在天”。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很多人在反思中国落后时,将其归咎为儒家思想的阻碍,提出“打倒孔家店”。而随着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对儒家价值与富强的关系又有了新的解释。   近代西方因何富强   近代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中国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面对列强的入侵和积贫积弱的中国,从林则徐、严复、康有为、孙中山、胡适到毛泽东,一直在中西比较中寻求一条中国的富强之路。中国近现代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中国人民谋求富强的历史。   近代的世界,为何欧美国家会崛起,主宰世界,而包括中国、南美诸国在内的其他地区则走上积弱之路,也是西方学者所津津乐道的话题。其中,富格逊在《文明世界》中,总结了西方之所以繁荣富强的六个“意念和行为”。而在他所列的六条里,既不包括“器物层”的坚船利炮,也不包括“制度层”的民主、法治等陈词,其所述

文档评论(0)

cby2016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