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Member: 吕建江 冯 梦 胡晓菲 陈雪莹 内涵 1 国际法理依据 2 主要障碍 3 走出困境的努力 4 案例分析 5 锐普PPT论坛chinakui转载: 目录 一、内涵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是社会经济人权,例如受教育的权利、住屋权利、拥有基本的生活质素等等。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被视为受保护的国际人权权益,属于第二代人权(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为第一代人权)。 二、国际法依据 二、国际法依据 最新成果: 2008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在日内瓦通过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任择议定书》。 这份议定书规定,个人有权在《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中规定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向国际人权机构提出申诉。 两张不同的“出生证” 三、主要障碍——原因 被忽视的权利 正是由于当时人们对这两种权利的不同认识,所以1948 年《世界人权宣言》以一个统一文本涵括了当今国际普遍公认的人权的基本内容,然而把基本人权划分为了两类,一类是公民、政治权利,一类是经社文权利,分别由不同的公约来规定。 三、主要障碍——原因 经社文权利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处在困境之中,不仅在理论上屡遭诟病,在实践中也阻碍重重,通常并不被看作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权利”。尽管多数国家承认所有人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但实际上,经社文权利在法律上还没有得到相当的重视,只是一项“好看的权利”,犹如漂亮橱窗里的奢侈品。 三、主要障碍——原因 1、义务缺位 按照权利原理,一项权利之所以能够成立,乃是因为有 相应的义务承担者,否则,权利就空无所有,如同空气。 人权公约将经社文权利看成是一种经济权利。如果国家 不具备积极作为的资源、条件或能力,经社文权利不予实施,或者只能根据现有条件来“逐步实施”,就是自然而然、情有可原的了。如此一来,便造成了经社文权利的国家义务在现实中的缺位。任何国家都能够以自己不具备积极行为的条件为由,来为自己不承担义务开脱,至少可以规避或淡化义务。 三、主要障碍——四类障碍 2、资源耗费 资源耗费论认为,认为公民、政治权利是 免费 的 权利,并不需要消耗很多资源;而经社文权利则是 昂贵 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不同于公民、政治权利之处在于, 该项权利的实现取决于一国资源的多寡。 三、主要障碍——四类障碍 3、逐步实现 《公约》规定“逐渐达到……权利的充分实现”,这里“逐渐”一词本身具有的暧昧、模糊的特点,逐步实现的权利内容经常被误解为只有达到一定的经济水平才能实现,有的国家往往以此为理由,延缓公约义务的履行。事实上这并不是本款正确的法律解释和意图,相反,它要求无论缔约国贫富,都应公平、有效、充分地利用所有可用的资源,以一切适当方法在短期内实现经社文权利。 4、可诉性问题 权利的可诉性,“一般被理解为权利应受法院或准司法机构审查的能力。当法官能够在具体情景下考虑权利并且这种考虑能产生对这一权利的进一步判决,那么就可以说权利是可诉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可诉性问题,本质上就是国家对此类权利的保护力度问题。 由于一般认为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外延及内涵模糊,且只能是一种“道德权利”,不属于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现的“法律权利”范畴。同时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实现受到一国可利用资源的限制,所以普遍认为经社文权利不具有可诉性。 三、主要障碍——四类障碍 四、走出困境的努力—法理层面 权威性声明 1986年《关于实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林堡原则》 1997 年的《关于侵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行为的马斯特里赫特准则》 1. 正确理解经社文权利及其国家义务 随着人权法的不断发展,人们应当认识到,经社文权利与公民、政治权利的区别,不能看作权利与非权利的区别,而应当看作此权利与彼权利的区别。 特别是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国际趋势是,经社文权利的某些“特性”开始淡化并已经遭到质疑,要求将人权作为整体对待的意识加强这要求缔约国在履行《公约》下的法律义务时,一方面,消除对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忽视; 另一方面,逐渐使得相关权利和相应的国家义务明确清楚。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国家应当首先正确地认识权利的属性,继而,要明确保障与这项权利实现相关的法规、制度、服务、计划和行动,还要结合本国的制度实际,通过改革措施,保证该项义务的切实履行。 四、走出困境的努力—实践层面 2. 国内法的转化和适用 如今,经社文权利的绝对渐进性和不可诉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七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卷(全解全析)(苏州专用)-A4.docx VIP
- 2025-2030中国军用卫星有效载荷和子系统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docx VIP
- 五粮液面试题库及答案.doc VIP
- 2024上海市公务员考试【省直、行测A类、C类、申论A卷】4套真题及答案.doc VIP
-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薄层砌筑.docx VIP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 VIP
- 16J604 塑料门窗(建筑图集).docx VIP
-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pdf VIP
- 眭氏源流及宗亲分布.docx VIP
- 西方現代主义文学讲稿.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