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人生第四讲教育与家庭要点讲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魏永康肄业回家后,曾学梅对他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管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许他出门,而永康在家里也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同妈妈讲话。母子间的关系达到了空前恶化的程度。 记者:你恨妈妈吗? 魏永康:有点恨。觉得我这次所做的主要是她,使得我不会与人交往。 魏永康:如果我妈妈继续对我发脾气的话,我还有可能出走的。 阅读建议 [意]亚米契斯:《爱的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龙应台、[德]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第四讲 教育与家庭 一、教育:家庭承担还是学校承担? 二、教育:家庭何为? 一、教育:家庭承担还是学校承担? 典型案例:孟母堂事件 2004年9月,全日制私塾“孟母堂”在上海松江开设,其采取由家长们自愿组成的现代家庭教育模式,并由家长代表延请教师授课。 “孟母堂”秉承“读经典、尊孔孟、诵莎翁、演数理”的宗旨,由5位老师教授从4岁到12岁的12个孩子。教学内容以读经为主,如《易经》、《道德经》、《论语》等中国古代传统典籍;英文则从《仲夏夜之梦》起步;数学由外聘老师根据读经教育的观念,重组教材,编排数理课程;体育课以瑜伽、太极之类修身养性的运动为主。 2006年7月17日,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局下发告知单指出:“孟母堂”属非法教育机构,从事的是非法教育活动,应立即停止非法行为。 上海市教委发言人阐述了三大理由: 第一,学堂未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未获得办学许可,属违法办学。 第二,家长把适龄子女送到该学堂接受教育,而未按《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把子女送到经国家批准的教育机构接受义务教育,属违法行为。而且,“读经教育”与义务教育多学科、全面发展的要求不相符,也与《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不符。 第三,学堂未经物价部门审核,擅自向学生家长收取高额学费,属违规收费。 孟母堂负责人则回应: 孟母堂是一些不满现行教育模式的家长联合起来教育自己子女的产物。《义务教育法》制定的目的,是要保证适龄儿童都有书读。但现在不是家长不让子女读书的问题,是家长想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在现行模式下得不到满足,所以被迫组织起来“自救”,因此,孟母堂并没有违反《义务教育法》,属于家庭自主学习形式。 2006年8月23日,教育部法制处副主任张文在上海为教育部门负责人作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专题辅导报告时表示,全日制私塾违背了《义务教育法》严格保障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精神,明确否定了孟母堂。 2006年8月24日,家长吕丽委就松江教育局7月17日的“行政告知单”,向上海市教委提交“行政复议申请书”,要求撤销“告知单”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 2006年11月19日,上海市教委作出《行政复议终止通知书》,最终裁定:原松江区教育局的意见不具有法律效力。 广州:六月小学堂 大理:苍山学堂 北京昌平区:日日新学堂 对学龄儿童的教育,能否由家庭承担? (一)教育史上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争 现代社会产生以前: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教育主要是在家庭,在亲子之间的口耳相传中自发进行的,教育就是一种家庭的职能和权利。 公元前3000年至2000年,学校教育系统开始萌芽并发展。 学校制度:承担不同教育功能的学校教育机构之间一般并不相互衔接,学校教育的规模狭小、制度不完善,远没形成统一有序、分工明确的各级各类学校系统。 学校教育机构内部: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和自学,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大纲、教材和质量标准。 学校教育还不可能完全取代家庭教育,成为一种人才培养的主要组织形式。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 工业主义、国家主义和政治民主的思潮 传统的、以家庭为基础的教育遭遇了最严重的挑战,一种要求国家积极作为、扩大教育机会、建立公共教育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涨 公立学校系统(公共教育制度)得以建立:以公共教育服务为基本目标、以政府责任为主要推动力、以公立学校为主要实施机构的一种定型化的教育制度。 主张家庭教育派 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 强调在家庭中实施教育的优点,认为在家庭这一私人环境中,可以更有效地运用教育学的原理教育儿童,开展个别教育的机会要比在学校环境中多得多。而在学校里因为有太多带有各种复杂背景的学生,用新的教育原理去进行教育就十分困难。 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 坚信儿童应在家庭而不是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因为父亲的道德教育作用是无可取代的。 他承认学校对儿童的正面影响,认为在学校中可以得到教师更好的学习指导,同时还可以通过与其他人的交往而克服性格上的羞怯,培养其刚毅的精神品格。 但他同时却认为,教师无法像儿童的父亲那样具有足够的时间去关心儿童道德的培养,对他们的道德发展进行最好的监督。在他看来,没有什么后果能比一旦失去了德行所产生的

文档评论(0)

高考学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