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纸上谈兵”的来历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你知道“纸上谈兵”的来历么-

你知道“纸上谈兵”的来历么?   “纸上谈兵”,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成语典故。这个成语流传非常广泛,但如果仔细想想,它却存在一个致命的矛盾。 中国论文网 /5/view-7152688.htm   赵括活跃于公元前二世纪的战国时代。而纸这种东西最早出现,是在西汉初年,就算赵括再夸夸其谈,也只可能是简上谈兵、帛上谈兵。那么纸上谈兵这句成语,到底什么时候冒出来的?又是怎么和赵括发生联系的呢?   关于赵括最详细的记载,是《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里面没有提及任何纸、简或者谈兵的字眼。此后历朝历代的人对赵括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两个修辞元素上。   一是“读书”。比如蔺相如对赵括如此评价:“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勉强算是最接近“纸上谈兵”意象,但载体不是纸,而是书。   一是“谈兵”。徐梦莘在《三朝北盟会编》提及种师道时,称赞其是“持重名将”“不以口击贼者”,马上后面接了一句“昔赵括论兵,其父奢不能难,而奢谓括必败”。把“空口”和赵括建立起了联系。   但这些修辞,始终跟纸没什么关系。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所谓“纸上谈兵”又是怎么回事。   “纸上谈兵”,是把“不切实际”的抽象意义具象化到“纸上”。北宋晁说之有一首《悲秋》:“自笑一生成底事,元常笔秃却谈兵。”诗中虽然没提到纸,却用了“笔秃”来和“谈兵”做对比。在晁说之这两句诗里,已经隐隐约约地完成了“纸上谈兵”的结构设计。   要到南宋,《朱子语类》里曾有教诲:“专做时文底人,他说底都是圣贤说话。且如说廉,他且会说得好;说义,他也会说得好。待他身做处,只自不廉,只自不义,缘他将许多话只是就纸上说。”朱熹把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为,称之为“纸上说”。同一时代的吕祖谦,也有类似的说法:“论者讲论之谓,若不讲论,只是纸上说。”   虽然吕祖谦说的和朱熹是两个事,但两人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纸上说”,使其明确具备了光说不练、不切实际的贬义。   元末明初有一位大儒叫做刘如孙。在他的《湘南杂咏》里曾写过这么两句:“鄂垣仅有湘南地,朝野犹夸纸上兵。”“纸上兵”第一次出现在中文之中。   刘如孙开了这个先河之后,有明一代,“纸上兵”的用法频频可见,在这一时期,还衍生出一个变化:“书生谈兵”。黄克缵的《数马集》说:“书生谈兵,不过纸上空言。”清代这种用法就更多了,如华长卿有诗:“挟策休谈纸上兵,鬓眉豪气尚纵横”。等等。   谁先把“纸上兵”变成“纸上谈兵”,已不可考,但大抵在雍乾之间。目前能看到的“纸上谈兵”最早记录,都在这一时代,比如乾隆亦有御批:“观其摺奏情词。不过纸上谈兵。其于实在机宜。未必有当。”《红楼梦》七十二回:……黛玉湘云二人说:“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而求远.现有这样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可见这句话在雍乾之间已成为习语,从皇上到文人都用得不亦乐乎。   “纸上谈兵”和“赵括谈兵”,各自有各自的发展路径。两者虽然略有渊源,但始终并行不交。它们之间,只有一个“书生谈兵”的用法,勉强可以作为联系交集。   “纸上谈兵”和“赵括谈兵”的第一次正式见面,差不多要到晚清那会儿。朱云锦的《豫乘识小录序》:“……则尤为印板兵法。无异赵括之读父书。”   所谓“印板兵法”,其实是纸上谈兵的另一种表达,朱云锦让两者发生碰撞,赵括纸上谈兵,已隐隐要现出身形来。   同一时代的沈葆桢,也加了一把火:“以武乡侯之谨慎图功,尚因轻信马谡而至街亭之失;他若赵括能读父书而陷长平。昭远自比诸葛而失金蜀,殷浩人称奇士竟至一败涂地,房?g自夸车战不过纸上谈兵。”   沈葆桢把赵括、马谡、殷浩、房?g四个归为一类,认为他们都是夸夸其谈实战无能之辈,将其统称为“纸上谈兵”。这就几乎是在赵括和纸上谈兵之间画上等号了。   从此之后,“赵括”慢慢地和“纸上谈兵”相互融合,最终形成固定搭配,广为人知。究其本源,可以说是“赵括谈兵”和“纸上空谈”两组不同语意在晚清交会的结果。   (李堂龙荐自《南都周刊》)   责编:水寒

文档评论(0)

langhua20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