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分析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分析
[摘 要]明代白银货币化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民间与官府、白银与纸币和铜币的博弈中造就的。白银在民间的普遍使用与供给的大幅增长共同促进了白银货币化的进程。从民间开始的自下而上的白银货币化趋势冲击着明代的货币制度,最终政府不得不以法令的形式认可了白银的货币地位。明代中国产银数量虽有所提高,但远不足以满足货币化的需求。明政府被迫开放海上贸易。在贸易顺差与套汇的双重作用下,巨额海外白银流入国内,满足了不断扩大的白银货币需求。
中国论文网 /4/view-7128875.htm
[关键词]白银货币化;通货膨胀;白银流入
引言
中国用银虽有很久的历史,但西汉及以前,多作工艺上的用途。东汉以后偶有用作支付工具的,然而一直到明初,白银算不得十足的货币。明中后期,在民间白银货币化趋势的冲击下,政府正式取消用银的禁令,特别是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①这是明政府首次以法权形式肯定了白银的合法货币地位。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形成。
关于白银货币化问题的研究,早在明清之际就引起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极大关注。现代以来,彭信威从货币史角度详细说明了明朝白银的使用和发展情况。全汉对明代太仓银、国际白银流入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陈昆以民间白银货币化与宝钞的崩坏这一线索详细的考察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趋势。刘光临认为明代前中期,一直存在着通货不足和经济体制的问题,由于海外白银的大量涌入才使得中国的通货结构得到了挽救。上述研究深化了笔者对白银货币化的认识,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史实,重点分析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一、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从宋代至元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猛。长途贸易也随之发展起来。客观上需要易于携带的且价值量大的货币。然而自秦汉以来,一直大量使用铜钱等贱金属货币。这种低层次的货币只能满足小额交易,不能支持大宗批发贸易及远程贸易。于是,银两和纸币便或先或后的开始成为交换的媒介。而中国政府发行钞币多不以贵金属为本位,而且滥发无度、屡屡贬值,丧失信用。人们需要一种稳定的货币以求自卫。从而使白银倍受青睐。
明朝建立后,由于经历了元朝猖獗的通货膨胀。洪武帝把稳定物价作为他施政的主要目标。国家不再与传统的儒生一起藐视商业。而选择了既不限制也不鼓励商业的政策。这客观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到了明中后期,江南各地均出现专门的商业市镇,并且数目逐年增多。据刘石吉估计,从1500年至1650年,市镇数增加了2.5倍。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货币。从而使白银在明代一举成为主币。
二、宝钞贬值,通货膨胀
明朝建国初是以铜钱为法定货币,由于生铜的短缺,当时国内每年仅铸钱一亿九千万文左右,每人只占三文。然而国内军事还没有结束,太祖初年,西征敦煌,北伐沙漠,军需繁重。铜钱自然不够应付,只有发行纸币。洪武八年,明太祖命中书省造大明宝钞。规定每钞一贯准钱一千文,银一两或金二钱五。为了保证宝钞的流通,在发行时就以法律禁止民间不得以金银、实物交易,违者治罪。洪武钞法初行的几年,因发行量不大,还能保持和物价一定的比例。但从倒钞问题的发生,在洪武十三年便已有通货膨胀的现象。
所谓倒钞法,就是将破旧的钞票拿去换新钞,政府征收一点纸墨费或叫贯头钱。明朝初行倒钞法每贯收贯头钱三十文,其实并没什么缺点。但是由于政府发行宝钞并无贵金属或实物作为发钞准备,宝钞投放多而回笼少,加之宝钞制作简陋,易于伪造,纸币充斥市场,大大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造成通货膨胀,宝钞贬值。如果不将新旧钞区别对待,那么只有使全部钞票都跌价了。同时税务员舞弊,利用新旧钞价格的不同,强迫人民用新钞纳税,他们换成旧钞交送国库,从中取利。旧钞的跌价便更为严重。
通货膨胀不止表现在新旧钞价的差异上,更明显的表现在钞票对白银的价格上。洪武九年初行钞法:钞一贯或银一两折米一石。到三十年,银一两折米四石,但钞票却要两贯五百文折米一石。这表明钞票对白银跌价十倍。到永乐元年,改为十贯一石。洪熙元年加为二十五贯一石。在不考虑米价上涨的条件下,宝钞在短短的五十年间竟跌价二十五倍。随着时间的推移,宝钞的贬值更为严重,景帝景泰三年七月,令京官俸给照时价给银,五百贯钞给银一两。这就是公认宝钞对白银跌成五百分之一。正统元年,银一两当钞千余贯,宝钞已贬值千倍,实际上已被民间弃之不用。对于统治者而言,这是一个极具威胁的事实。出于本能反应,明政府仍企图通过变更政策确保宝钞的货币主体地位。但是最终还是没能够制止白银对宝钞的冲击,自成化、弘治年间以后,宝钞已完全退出了民间交易。
三、白银供给的大幅增加
随着宝钞的崩坏,明朝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