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应急手册稿.doc

  1. 1、本文档共8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网职工防灾应急手册 目 录 第一章 法律知识和报警常识 第一节 法律知识 第二节 报警常识 第二章 自然灾害的正常防护与电力应急 第一节 冰雪 第二节 雷电 第三节 暴雨 第四节 山洪 第五节 大风 第六节 洪水 第七节 地震 第八节 滑坡/崩塌 第九节 泥石流 第三章 事故灾害的正常防护与电力应急 第一节 火灾事故 第二节 交通事故 第三节 电、气、水事故 第四节 特殊伤害事故 第五节 矿难(加内容) 第四章 公共卫生事件 第一节 传染性疾病 第二节 食物中毒 第三节 动物疫情 第五章 社会安全事件 第一节 街头盗抢 第二节 入室盗抢 第三节 绑架 第四节 性侵害 第五节 拥挤踩踏 第六章 野外作业伤害 第一节 溺水 第二节 中暑 第三节 触电 第四节 高空坠落(加内容) 第五节 烧(烫)伤 第六节 切割伤 第七节 烟花爆竹炸伤 第七章 野外遇险自救 第一节 外出准备 第二节 辨向识途 第三节 寻找水源 第四节 寻找食物 第五节 取火保暖 第六节 遭遇毒蛇猛兽 第七节 与外界联系 附:急救常识 第一章 法律知识和报警常识 第一节 法律知识 一、立法为民 依法应对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并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一部规范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的重要法律,对于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在突发事件中,广大电网职工既是获得救助的对象,也是参与自救、互救的主体;既享有法律规定的相关权利,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义务。因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或者危害扩大,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还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学法守法 共建和谐   本手册将《突发事件应对法》中与广大职工权利、义务直接相关的部分条文摘录如后,供大家学习。电网公司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应认真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各尽其责,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共同努力。 第六条 国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和防范风险的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 第十一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第十二条 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被征用的 财产在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 第二十九条 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第三十条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 第三十四条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提供物资、资金、技术支持和捐赠。 第三十八条 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第四十二条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制度。 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 第四十四条 发布三级、四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下列措施: (四)定时向社会发布与公众有关的突发事件预测信息和分析评估结果,并对相关信息的报道工作进行管理; (五)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发布可能受到突发事件危害的警告,宣传避免、减轻危害的常识,公布咨询电话。 第四十五条 发布一级、二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除采取本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的措施外,还应当针对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措施: (五)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采取特定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危害的建议、劝告; (六)转移、疏散或者撤离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并予以妥善安置,转移重要财产。 第四十九条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可以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 (一)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 (三)立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必需品,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以及其他保障措施; (六)组织公民参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eidian483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