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第九章近场光学显微精要.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一、提高光学显微镜的历史概貌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 近场光学显微镜及其应用 微纳技术研究中心 张清林 显微镜分辨率提高历史示意图 提高光学显微镜分辨率的意义 光学显微镜可以克服其他显微镜的根本性弱点 首先,对观察样品限制较多,例如样品必须是导体,不能 是非导体和溶液等. 不用光作载体的显微镜的弱点: 其次,对样品环境也有严格要求,如有的要求高真空等; 最后,它们对观察的对象都会或多或少造成损害。 近场显微镜的优点: 光学显微镜对样品限制极少,它可以是非导体和液体,可以是有生命的也可以是无生命的,可以是透明的也可以是不透明甚至发光的,不仅可以观察处于静态的样品还可以观察动态情况下的样品。 至于样品环境,更无特殊要求,可以是常温大气压,也可以是非常温和非常压的环境。 观察对物体不造成损伤则更是光学显微镜的一大优点。 突破分辨极限的光学显微镜的构想 一百多年前,人们已经认识到,由于光的衍射效应,显微镜的分辨极限只有光波波长λ的2/5。也就是说,根据传统的显微镜工作原理,不可能制造出分辨率突破0.2 μm的光学显微镜。 申奇新型光学显微镜的构想示意图 1928年,英国的申奇(S.H.Synge)A Suggested Method for Extending Microscopic Resolution into the Ultra-Microscopic Region (把显微镜分辨率扩展到超显微区的建议). Phil.Mag.1928, 6, 356-362. 小孔平板放在生物切片之下 小孔平板放在生物切片和显微镜物镜之间 (1)在不透明的平板或薄膜上,制备出近似为10 nm的小孔,放在距离一个平整度达几纳米的生物样品切片正下方几个纳米的地方。 (2)入射光通过上述平板小孔照明样品,透过样品的光被显微镜聚焦到光电池上。 (3)保持入射光强度不变,通过以10 nm的步距在两个方向上移动样品的方法,使入射光点沿样品平面网格状扫描样品。由于样品各点的透过率不同,各点在光电池上特产生的光电流也不同,结果,便可获得样品被扫描部分因明暗对比不同而形成的图像。 技术上的关键问题是:小孔和生物切片表面要尽可能彼此靠近。 申奇在同一篇文章中也指出了实现以上构想的几个明显的技术困难: (1)光源必须非常强; (2)要求在垂直切片方向上,切片和小孔板之间的距离至少能做到纳米级的微小调节,在沿切片平面方向,实现10 nm量级的移动; (3)制备出大小为10测量级的小孔 光学显微镜突破分辨极限的几个里程碑 1950年,R.J.Moon通过扫描一个针孔得到了物体的显微图象,他认为用此方法可以得到比常规显微镜更高的放大倍数。 1956年J.A.O’Keefe也建议了一个近场扫描显微镜,但是他较为客观地说,实现他的设想是遥远的将来的事。 60年代,激光器的发明解决了申奇指出的制造新型光学显微镜需要有强光源的困难,但其它困难并未解决,因此,实际的近场光学显微镜在当时还是没条件实现。 工作在微波区域的近场显微镜,却由E.A.Ash和G.Nichols先研制成功了。他们的成功得益于微波的波长比可见光的波长长,因为对长波长的电磁波,申奇指出的一些技术困难较易克服,例如在微波条件下,小孔和小孔至样品间距离的尺度只要控制在毫米量级,实际上就达到了申奇显微镜构想中关于几何尺度的要求。 该记录证明他们的装置确实使分辨率超过了2/5波长的衍射分辨极限。因此,Ash和Nichols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实际制造成了突破分辨率衍射极限的显微镜。 由Ash和Nichols发明的微波(波长为3cm)近场显微镜记录的金属光栅 扫描图。光栅线宽依次为1.0 (a),0.75 (b)和0.5 (c)mm。 80年代初,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明表明,申奇提出的第二个困难,即探针在样品表面以上几个纳米距离上进行纳米步距的扫描技术已成熟。 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两年后,即1984年,发明扫描隧道显微镜的IBM苏黎世研究实验室的D.W.Pohl等,在设法解决了申奇提出的第三个技术困难,用在实心石英根端面制备出纳米透光小孔后,就研制成了被他们自己叫作“光学听诊器”的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Scanning near-field optical microscope,SNOM)。它的分辨极限达到了1/20波长,首次实现了可见光波段由衍射效应导致的显微镜分辨极限的突破。 在探针的性能以及探针至样品表面的距离监控方面都存在本质性的缺陷,因此很难推广和应用。 1986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A.Harootanian等人用玻璃中空微导管探针代替实心石英棍探头就是改进探针性能的一个重要进展。他们用玻璃毛细管作导波管,把毛细管一头拉制成针状作探头,分辨

文档评论(0)

阿里山的姑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