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八)┃专题导读 专题导读 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改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行,成为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动力。古今任何不同性质的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进行了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改革,其实质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专题(八)┃ 要点整合 要点整合 一、封建性质的改革 (一)商鞅变法 1.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2.时间:公元前356年。 3.主要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4.影响: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感悟:改革要等到时机成熟,适时而动,方能取得成功;改革要取信于民,并且还必须以法治为辅助;要有创新的精神。 (二)日本大化改新 1.时间:7世纪中期。 2.人物:孝德天皇。 3.内容:政治和经济都仿照中国隋唐制度。 4.影响:成为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一)中国戊戌变法 专题(八)┃ 要点整合 1.背景: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 2.目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4.主要活动:序幕——公车上书;发展——创办报刊、组织团体;高潮——百日维新;结束——戊戌政变。 5.“百日维新”的内容:①政治;②经济;③军事;④文化教育。 6.作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7.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专题(八)┃ 要点整合 专题(四)┃ 要点整合 要点整合 一、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 1.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发展起来,丝绸之路是欧亚之间的重要通道。 2.隋唐时期:我国与七十多个国家友好往来,尤其同日本、印度等国家来往密切。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回国后仿照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著有《大唐西域记》;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 3.辽、宋、金时期:海外贸易有很大发展。宋朝在港口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4.元朝: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来华,回国后口述有《马可·波罗游记》一书。 5.明朝: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二、新中国外交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中印双边谈判中,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 专题(四)┃ 要点整合 明》,共同倡导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2)万隆会议: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1)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2)成就 ①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专题(四)┃ 要点整合 ②中美建交: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此后,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4.改革开放后的外交 (1)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2)成就 ①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专题(四)┃ 要点整合 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③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④2001年,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⑤2001年,中、俄、哈、吉、塔五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⑦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 5.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根本原因);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归功于我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2)意义: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建设环 专题(四)┃ 要点整合 境,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专题(四)┃ 要点整合 专题(五)┃专题导读 专题导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艰辛探索并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孕育的。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人们对如何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社会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