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病辨治分析报告.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湿病辨治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展照双 一、 “湿”的含义 氵—显 水明显---阴邪—水多了、水不能正常运化了 二、人体津液代谢的过程 《素问·经脉别论》: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三 焦 三焦是阳气运行的通道——气道(火道) 《难经·六十六难》:“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藏六腑。” 三焦是水液运行的通道——水道 《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肺—通调水道—水之上源 脾—运化水湿—水之中洲 肾(膀胱)— 水之下源 三、湿邪产生的原因 1.外湿 长夏多湿 居住环境阴暗潮湿—地下室;猫耳洞 淋雨、衣里冷湿 汗出入水中浴 久坐湿地 2.内湿 先天脾胃虚弱 后天饮食不节,过饥、过饱、过食冷食 嗜食甜食(零食:甜、咸、辣;碳酸饮料) 肉类、鱼类 四、湿邪致病特点及临床表现 (1)犯脾胃: 呆、胀、溏 (2)困阳气、阻气机: 困清阳——头昏沉—“浊邪害清” 困胸阳——胸痞满 困中阳——脘腹胀 困卫阳——肌酸重 蒙上、阻中、流下、溢外四大特点。 (3)病程长,缠绵难愈 伤阴又伤阳 五、如何祛湿 开起锅盖(治肺) 干燥之土培之(治脾) 锅底打洞(利尿) 1.湿兼寒: “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 开鬼门,洁净府” 《素问·汤液酪醴论》 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金匮要略》 味辛、性温、气香之品: 桂枝、肉桂、细辛、白芷、陈皮、藿香、香薷 芫荽、佩兰、豆蔻、砂仁、艾叶 (1)浊邪害清(五官、耳鼻喉科疾患) a流涕: 风寒外感兼湿 表实证—麻黄汤加白芷 表虚证—桂枝汤加白芷 过敏性鼻炎:遇风喷嚏、流清鼻涕—麻黄附子细辛(或加白芷) B流泪 迎风流泪(泪液清稀而凉)—五苓散 眼胀(青光眼)—五苓散 C 头晕、头痛 美尼尔氏综合症—泽泻汤、苓桂术甘汤 头痛,干呕,吐涎沫—吴茱萸汤 (2)咳嗽、哮喘 小青龙汤— 水样的鼻涕水样的痰, 去水的青龙把饮蠲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 “肺痿吐涎唾而不咳者,其人不渴……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3)胸闷、心悸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脉证治第九》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伤寒论》“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 (4)筋惕肉瞤 《伤寒论》67条 “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2.湿兼热 (1)辨湿热轻重 主要从热、口味、二便、舌苔、脉象 (2)明病变部位 上、中、下三焦。 (3)察证候虚实 (4)治疗原则 苦寒、辛寒、甘寒、辛凉。 湿重于热——辛温开郁,苦温燥湿 辛温:半夏、苍术、白蔻仁、草果——开 苦温:厚朴、大腹皮、陈皮、白术——降 湿热并重——苦寒清热燥湿 苦寒:黄连、黄芩、其次是栀子。 热重于湿——清阳明之热,兼燥太阴之湿(寒凉清热,兼以燥湿) 药物:石膏、知母+苍术 还应注意配伍以下方法: 健脾益气药:白术、茯苓、薏苡仁。 醒胃消导的药:焦三仙、谷芽。 行气药:厚朴、枳实、陈皮、藿梗、苏梗。 开肺气的药:杏仁。 (5)分型 1、湿重于热 (1)湿遏卫气 【主症及析】 寒热少汗、头痛如裹、身重肢倦— 胸闷不饥、面色淡黄 —— 身热不扬、午后热甚 —— 苔白腻,脉濡缓——湿遏卫气之象 【治法】 芳香辛散,宣气化湿 三禁: 禁辛温发汗、 禁苦寒攻下、 禁滋腻养阴 【方药】 ①表湿重——藿朴夏苓汤(《医原》) 杏仁、淡豆豉——宣湿 蔻朴夏藿——化湿、燥湿 二苓、泽泻、薏苡仁——利湿 ②湿渐化热——三仁汤-《温病条辨》 杏仁——开上 蔻朴夏——畅中 苡滑通——渗下 热——竹叶——轻清宣透郁热 甘澜水8碗,煮取3碗,每

文档评论(0)

w554443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