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演示文稿
第一节 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生产国际专业化的分工。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 。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与扩张,社会分工开始超越国家的界限,从经济上把整个世界联为一体,形成了国际间的专业化生产与合作,这便是国际分工。 . (二)影响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因素 1、生产力是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科学技术的革命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推动和加速了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18世纪下半叶,蒸汽动力的发明和蒸汽机应用于生产,使人类社会从手工劳动时代进入了大机器工业时代,并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了封建制度。此后,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超过了过去一切世纪创造的财富总和。 19世纪后半期,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于生产,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此后一百年,全世界的工业总产值增加了近20倍。 生产力的这种高速发展,使各个国家的生产都难以继续囿于国界的限制,各国古老的、独成一体的民族工业慢慢被侵蚀、被整合,从而使一切国家的生产都逐渐变成了世界性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进了国际分工的一体化之中。 . 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 瓦特(1736-1819)是苏格兰的发明家。童年时代的瓦特没有受过系统教育,但他在父亲做工的工厂里学到了许多机械制造知识,后来他到伦敦的一家钟表店当学徒。他的蒸汽机发明并改进后,迅速被整个工业部门采用,为产业革命铺平了道路。 (2)生产力的发展为国际分工的深化创造了条件。 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为国际分工的深化不断创造着新的部门和领域,为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创造着新的机会与条件。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电子工业、宇航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不断涌现,并引致国际间的技术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不断深化。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使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上的进步日新月异,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国在空间与时间上的距离,整个世界正在变为一个“地球村”,国际分工也随之深化和发展。 欧洲中世纪横跨大西洋的运输需要在海路上走几十天,而当今的新型运输机在几小时内便可完成。现代通讯业的发展,使人们不出门便可在几分钟内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市场行情,为跨国生产和国际贸易做出迅速准确的经营决策。 (3)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例如,最早发生产业革命的英国,以及紧随其后的欧美各主要国家,由于生产力远远领先于其他各国,便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了十分主动的地位,以其机器大工业生产出的质优价廉的商品做炮弹,轰开了各个闭关自守国家的民族经济的大门,把它们拉进了国际分工的体系。 (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内容与形式。 从内容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际贸易中的工业制成品比重不断提高,初级产品比重不断下降。 从形式看,各种新的分工形式不断出现,国际分工已越出部门经济的分工, 发展到了企业内部、工种、 工艺间的分工。 . 2、自然条件是影响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然条件,主要包括资源、气候、土壤、地理环境、国土面积的大小等等,对于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国际分工发展的早期尤其如此。 3、跨国公司和资本输出对国际分工的推动作用 这种跨国生产,既可以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可以绕开关税壁垒,把一部分产品当地生产当地销售。 如今,发展中国家已不再仅仅是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农矿产品生产者了,而是从发达国家手中接过了大部分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品的生产和一部分高技术的加工工业品的生产,开始逐步改变以往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所处的被动地位。 . 4、上层建筑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各国政府经常借用上层建筑的力量推行各种对外政策,以改善本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例如,前苏联和东欧各国成立的“经互会”就曾是这种类型的地区性经济组织。 (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苏联为首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经济合作组织。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6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决定建立该组织,同年4月举行第一次会议,正式宣布经互会成立。民主德国(1950)、蒙古(1962)、古巴(1972)和越南(1978)相继加入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和苏联政局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