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风堂,水墨四绝丨李可染的牛.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德风堂,水墨四绝丨李可染的牛.doc

德风堂,水墨四绝丨李可染的牛 “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人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无华,气宇轩昂,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 这是著名画家李可染多次题写在他的以牛为主题的作品上的跋语,牛是李可染先生一生喜爱描绘的对象,从40年代开始,一直到他生命结束,他留下了许多以牛为题材的精彩作品。 在重庆 他开始画牛 李可染1907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13岁开始学习绘画,1923年进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两年后毕业回乡任小学美术教员。1929年考取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生,同年参加进步美术团体“一八艺社”。1932年因“一八艺社”被国民党当局解散,被迫退学回乡,在徐州艺专任美术教员。1938年在武汉参加政治部第三厅,从事抗战宣传。1939年随“三厅”到重庆,1943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讲师直到1946年离开。 在重庆的7年,是李可染先生艺术生涯中的重要时期,他不但提出了“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继承与创新理论,还开始了以中国传统水墨画为主的创作实践。1944年,37岁的李可染在重庆举办《李可染水墨写意画展》,作家老舍专门撰文激赞其作品道“在穷苦中,偶尔能看到几幅好画,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李可染与林风眠、丁衍庸、倪贻德、赵无极在重庆举行的五人联展,也受到美术界的广泛好评。 就在这一时期,李可染开始了以牛为主题的中国画创作,在他的《自述》里,李可染是这样描述的——1942年后,文委会的工作告一段落,我有较多时间恢复中国画的研究。当时我们住在重庆金刚坡下的农民家里,住房紧邻着牛棚。一头壮大的水牛,天天见面。它白天出去耕地,夜间吃草、喘气、蹭痒,我都听得清清楚楚。记得鲁迅曾把自己比作吃草挤奶的牛,郭沫若写过《水牛赞》。世界上不少有贡献的科学家、艺术家都把自己比作牛,我觉得牛不仅具有终生辛勤劳动鞠躬尽瘁的品质,它的形象也着实可爱,于是以我的邻居作模特,开始用水墨画起牛来。 然而,要把牛儿们着实可爱的形象再现到纸上,是要下一番苦工夫的,李可染画的牛,极富生活情趣,这与他长期深入生活、静观默察,对牛的动作习性熟稔于心,不无关系。他笔下的牛,或行、或卧、或凫于水中;牛背上,稚气的牧童悠然自得,或观山,或引吭,或竞渡,寥寥数笔,他便勾出一幅质朴而生机盎然的田园小景。他能把牛的形状、比例、动态掌握得恰到好处,更能把牛的朴实无华的性格和充满泥土味的特色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他画的牛多一笔嫌碎,少一笔不够,这就是他多年修炼艺术的结果。李可染把自己的画室也命名为“师牛堂”,表达了他以牛为师,刻苦进取的艺术追求。如今,人们把他的牛,同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并称为20世纪中国水墨四绝。 中年画牛 笔精墨妙 李可染画牛,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上世纪40年代的重庆时期、60年代的成熟时期以及80年代的晚年时期。 李可染开始画牛看似偶然,其实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在此之前,李可染曾创作了大量的抗战宣传画,当时的社会共识认为,抗日战争必定是持久战,需要中国人民有一种坚忍的精神,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有一种任劳任怨的、勤勤恳恳的精神,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自己的力量,而且要有牺牲精神。为了鼓励国人具有这种精神,需要塑造一个艺术象征,这个象征就是牛,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动物。李可染画了出来被郭沫若发现其精神上的象征意义,便写诗盛赞牛的品格,称牛为“国兽”。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李可染笔下的牛,便成了“坚毅、雄浑、无私/拓大、悠闲、和蔼/任是怎样的辛劳/你都能够忍耐”(郭沫若《水牛赞》)的象征。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39岁的李可染到北平国立艺专任中国画副教授。次年又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在北平举办首次个人画展。1949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理事。在接下来的10多年中,李可染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不但在山水画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牧牛图》为主题的作品也以浓郁的时代气息而别开生面。 有评论家指出,牧童与牛是中国诗与画的传统题材,是农业社会最经典的诗化场景,我们只要看到它,就唤起童年与家园的记忆,李可染对这一传统题材进行了诗意空间的拓展,藉由牧童与牛的亲密无间,展现人们与春夏秋冬四时合序,与天地阴阳合二为一。在李可染这一时期的作品里面,我们已经能体会到这种诗意的美感。 在创作于1964年的《归牧图》中,李可染用墨恰到好处,墨的层次变化把牛靠在一起的身体区分得很清晰,牛背上的小主人戴着斗笠,穿的短衣短裤,他们忽然听见群鸟飞起的声音而回头观望,憨态可掬。画的后方画的是一片树林,树木密得几乎水泄不通,每棵树的枝和叶完全长连在一起了,他先用赭石加水渲染纸面,再用墨色加水层层皴染,墨和色不断变化,令人感觉到枝叶茂密。少许的留白处更觉得树林的深远。最上方赭色的天空是黄昏时落日的余晖,远

文档评论(0)

mghkfg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